新观察主页

最新资料
纪实回忆
文献资料
研究综述
网上争鸣
以史为鉴


新观察论坛
新文化论坛
海阔天空论坛

访问指南
友情联接
网海萍聚












新观察网社
保留一切版权

 

档案更新





2001年7月1日

  本日新增毛泽东写于1959年的文稿、批示、讲话等共计214篇,目录查
询页面是:一九五九年毛泽东文稿214篇2001年6月21日

  本日增添了毛泽东写于1958年的文稿111篇,全部录自《建国以来毛泽
东文稿(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内部发行本)。


2001年6月12日

             改版启事

  《大饥荒档案馆》从正式开放至今,已经满一年了。一年来,我们得到
了许多网友的支持。他们不仅是本档案的热心读者,还积极为我们查找和提
供文章资料,联系学者,义务翻译,甚至投入大量的个人时间,义务为我们
作资料扫描录入。对这些原本素昧平生的网友,本编辑部一直怀有深深的感
激和钦佩。

  大饥荒档案馆也得到不少中外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关心、鼓励与
支持。他们有的慷慨惠赐论文,有的允许我们引用或翻译他们的专著,还有
人主动向我们提出办好这个档案的建议。这些对我们提高本网站的质量有极
大的帮助。只可惜我们限于水平,加上编辑部又是业余和义务运作,精力有
限,一时尚不能将他们的建议一一付诸实现。对此我们一直感到惭愧和抱歉,
正在努力设法改进。

  可以告慰的是,《大饥荒档案馆》坚持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的办站方针,
得到了众多网友和不少学者的肯定。虽然我们的规模仍然不大,但是一年来
我们逐渐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产生了足以让我们欣慰的影响。网站访问量
直线上升,中国及境外一些学术站点和分类引擎,纷纷加上了本站的联接。
在中国国内,还有一些讲授现代史的大学老师,将本站指定为课程参考资料
之一。这些都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办好这个档案馆的信心。

  在《大饥荒档案馆》满一周岁之际,我们对本站作了一次改版和扩充,
增写了前言,调整了目录页,使得大饥荒主题和本馆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的
特色更加突出;同时加入了相关网站的联接,还增添了全文检索功能,网友
们阅读查阅本馆资料将变得更加方便。今后我们将持续改进本站,以报答网
友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爱护。

                   大饥荒档案馆编辑部
                     2001年6月12日


2001年5月22日

  常有人将苏修逼债说成是大饥荒饿肚子的原因。本期《“苏修逼债”真
相小考》一文,简述了与此相关的四条史实,认为“苏修逼债说”不能成立。
本次更新还收录了彼得·琼斯和西安·凯维尔所著《中苏关系内幕纪实》中
的三个章节---“ 分歧的开始(1956年-1959年)”、“ 论战的开始(1960年-
1962年)”和“论战的加剧(1962年-1963)”,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大饥荒前后
中苏关系的演变。

  中苏决裂后,中国在还债的同时,还拿出了不小的资金进行对外援助。
《中国偿还外债和对外援助支出(1950-1964)》提供了相关统计数据。有关
大饥荒期间国家开支详情,还可参看本期收录的历年国家预决算报告:计有
《关于一九五八年国家决算和一九五九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关于一
九五九年国家决算和一九六○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关于一九六一年
和一九六二年国家决算的报告》等等。此外还有历次人大会议有关国家计划
的报告,都可资参考。

  大饥荒恶果显示出来后,当时中共领导人虽然强调天灾和苏联决裂的影
响,却不得不承认,“工作中的错误”也是造成困难的原因。这不仅反映在
本期收录的人大会议报告中,也反映在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七千
人大会上的报告和讲话中。

  本期继续补充了四川省12个县的人口统计资料,计有夹江县、璧山县、
峨眉县、彭山县、城口县、三台县、巫山县、武隆县、泸县、温江县、大邑
县以及隆昌县。为方便读者使用资料,我们将部分数据汇总为“四川省部分
县市人口死亡率(1954-66)”和“四川省部分县市年底人口(1954-67)”两表,
同时还根据这些资料,尝试编制了“大跃进期间四川省部分县市非正常死亡
人数表”。请注意这只是最初步的尝试,不妥和错陋之处可能不少,欢迎网
友们批评指正。我们将在进一步收集充实县级资料的同时,逐步修正、改进、
完善。


2001年5月16日

  根据网友们的建议,《大饥荒档案》新增“大饥荒前后的国际环境”栏
目,主要收集当时外国人对中国大饥荒的观感和评论,当时东西方各国的反
应和对策,以及当时中国的对外交往和互动等等,以当事人回忆和其它史料
为主。本期推出《美国与大饥荒:美国外交官的回忆》,摘译了一部分当年
涉足中国事务的美国外交官的回忆,其中许多资料,如他们当时如何看待大
饥荒,如何获取有关信息,华盛顿、北京、台北和香港在那段时期如何互动
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另外,《慷慨援助小兄弟:运粮船中途转向》,摘
自霍查女婿的回忆,记述了中国当时慷慨援助阿尔巴尼亚的一段插曲。

  本期“研究与综述”栏目新增两篇文章,都与大饥荒起因研究有关。王
维洛的《天问──“三年自然灾害” 》认为,大饥荒期间中国遭受的天灾,
只是中等程度的局部自然灾害,而且与全国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没有必然
的联系。Kung和Lin的《政治与权利---论中国大饥荒起因》,则仔细地分析
了24个省份的死亡率与粮食产量、国家收购政策、以及大跃进政策执行的激
进程度等因素之间关系。他们发现,单是粮食产量下降还不足以解释死亡率
的上升,国家收购政策以及政治因素更是造成大量死亡的重要因素。承蒙作
者惠寄本文,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统计资料”栏目新增了四川省六个县市的人口资料,他们是重庆市广汉县宜宾县忠县双流县营山县。这些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当时四
川省的非正常死亡情形十分严重,甚至连重庆市也被波及。

  限于我们的水平和时间,县级统计资料目前还极不完整,更不全面,错
漏之处可能难免。我们欢迎网友们指出其中的错漏,更欢迎网友们想我们提
供类似资料,谢谢。


2001年5月6日

  提起大饥荒,许多人都会首先想起或说起“三年自然灾害”,这已经成
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习惯词组了。然而,那三年的自然灾害果真特别异常吗?
金辉的《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对此作了否定的
回答。饥荒的成因主要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不民主的制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阿玛蒂亚·森关于“饥荒与能力剥夺”以及“民主与饥荒”的两篇文章,
以更宽阔的世界视野,阐述了这个道理。

  大饥荒之时,尽管中央政府坚决拒绝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提供人道援助,
不少地方,特别是广东的地方政府,却纷纷向港澳同胞及华侨求援。《打捞
沉粮送穷乡》记载了其中的一个事例。面对饥荒,地方政府也曾一度默许甚
至鼓励人口外逃,《渔米之乡的逃亡----广东人民在60年代初的大逃亡》记
述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形。

  此外,王满的《湘西“工作组”苦旅----浮生小记》和颜真愚的《大跃
进纪事诗》,各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大跃进和大饥荒时湖南的情形。

  秋实的《大跃进期间各省非正常死亡人数估算表》,比较完整地给出了
除西藏外全国28个省区的非正常死亡状况。与此有关的争论,可见常仁《有
关“饿死三千万”之编造》 以及秋实《 答常仁「有关“饿死三千万”之编
造」》 。

  历史文献部分,毛泽东《关于解决春荒缺粮问题的批语(一九五九年四
月十七日)》,显示中央已知不少地方有严重缺粮情形。然而尽管当时已经
暴露了大量问题,毛泽东在《对中央关于目前报刊宣传工作的通知稿的批语
和修改(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二日)》中,仍指责报刊多讲缺点是“右倾情绪
的表现”。

  本次更新,还新增了一组有关郑州会议的文件,计有《毛泽东在郑州会
议上的讲话提纲》(一九五九年二月) ,《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一
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在郑州会议期间给刘少奇、邓小平等的
三封信》(一九五九年三月一日、二日),以及《郑州会议纪要》(一九五
九年三月五日)等。


2001年4月29日

  大饥荒期间,有一位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信阳行政公署专员,被派往
遂平县开展反瞒产挖粮食工作。谁知他到县后不但没有多征粮食,反而开仓
放粮救灾,结果遭到停职批斗。他就是张树藩。他的遗作《信阳事件:一个
沉痛的历史教训》,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指出,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
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各级官员怕犯错误,宁
愿眼睁睁看着群众饿死,也不肯有所作为,实在太愧对百姓了。

  关于信阳事件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丁抒在《惨绝人寰的“信阳事件”》
一文中,利用信阳各县县志中有关记载,推断饿死人总数当在百万以上。新
禧《历史的垃圾----“信阳事件”》则披露了另一些历史事实,例如,当河
南农民一批批饿毙之时,中共河南省委正用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给毛泽东
等党的领袖盖高级别墅。

  本次更新还辑录了一批当事人的回忆,计有《饥饿岁月》(芦笛)、《蓖
麻籽好香,好吃!》(赵达功),《祭一九五九年饿死的父亲和同胞》(长虹),
《一九六一年的年夜饭》、《“大跃进”前后亲历记》(凌锋),《我记忆中
的河南大饥荒》(毕明),《昭通掌故:艰辛岁月》等。

  历史文献部分辑录了一组关于成立人民公社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在
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社论
《办好公共食堂》(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
干问题的决议》(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日),《嵖蚜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
(草稿)》(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这些文献的背景,在陈清泉的《1958
---关于共产主义公社的一次畅想》中有所叙述。

  小资料收录了《毛泽东在大饥荒中的一份菜谱》,有助于我们从多个侧面
了解历史事实。


2000年11月6日

  在建国以后的权力斗争中,周恩来中向来以“不倒,不走,不死”而著
称。 然而在1958年6月,他却罕见地提出了辞去总理职务的请求。辞职的背
景是,毛泽东为扫除发动大跃进的障碍,严厉批判了周的所谓“反冒进”错
误,并剥夺了他对于经济建设走向的发言权。杨明伟的《50年代中后期的毛
泽东与周恩来》,记述了此事的来龙去脉。文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
有助于厘清大饥荒惨剧的政治脉络。

  “纪实与回忆”中,刘炼的《徐水大跃进亲历记》和韦君宜的《大跃进
的回忆》,各以亲身经历,见证了这场运动的荒谬绝伦。当时从中央到地方,
无数正直敢言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平头百姓,提出了不少异见和建议,
结果却遭到无情打击残酷斗争,遭批斗、撤职、劳改乃至丧命。《一九五九
年冬天的赵树理》、《“大跃进”期间的镇原冤案》以及《祸殃众生的无为
“共产”梦》等,记录了这些谔谔之士的悲惨命运。迫害也有来自最高领导
人的。比如在安徽无为县,1959年积极采取措施解救饥荒的张凯帆,被毛泽
东点名,打成反党分子,送淮北煤矿劳动。而在随后一年的饥荒中,无为县
九十余万人口,据统计竟死亡十几万人!

  后人常以《论十大关系》,作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代表作。其实毛泽东
写于一九五八年一月三十一日的大跃进纲领性文件《工作方法六十条》,更
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对于经济建设的具体构想,如计划“两本帐”、积累为
主、激发群众创造力、不断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又红又专等,许多
都是他独有并始终坚持的思想。

  文献部分还收录了一九五八年一月九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
记条例》。此条例规定农民不发给户口簿、未经批准不得迁入城市等等,正
式奠定了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


2000年10月30日

  中国的统计部门,大跃进之前本已在逐步专业化正规化,取得了一定的
独立性,但在大跃进中却被迫成了各级领导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驯服工具。
赵胜忠的论文“跃进型统计体制的形成和后果”,剖析了大跃进如何“加强
统计工作的党性”,“用毛泽东思想彻底改革统计工作”,最后打破一切条
条框框,将其改造为“敢想、敢干、敢说”,大放高产卫星的浮夸型统计体
制的过程,探讨了其原因和后果。

  此外,周文彰的“刮风和跟风:‘大跃进’的沉痛历史教训”,痛陈上
下“一窝风”的危害。侯志川的“不要冤枉天老爷”,点出了某些人至今仍
不肯正视历史,委过于天老爷的心态。李正之的“这位可怜的汉学家”,揭
露了某些“学者”、“网客”,以不正当手法否认大饥荒,学术上极不诚实
的面目。

  “纪实与回忆”中新增的文章,计有“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南海”、“反
右倾运动和大饥饿”、“胡风夫人与一对普通人的婚姻”、“奶奶-1960”、
“怀念父亲”等,各从不同角度,记述了从高干高知到普通百姓的饥荒经历。

  “历史文献”部分,收录了毛泽东的三封信:党内通信 (一九五九年四
月二十九日),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一九五八年十一
月九日),关于起草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给邓小平的信(一九六一年四月
二十五日)。


2000年10月23日

  “研究与综述”栏目收入了两篇探讨大饥荒起因的最新论文,林毅夫和
杨涛的“论中国农业危机之成因(英文)”及“食物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
中国1959-61年的饥荒”。他们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制度性因素是中国饥
荒的主要原因。承蒙林毅夫教授惠寄论文,谨致谢意。

  “纪实与回忆”中,人民日报老新闻“徐水人民公社颂”,构勒出一个
个亩产万斤、百万斤的美妙神话;高层内幕“庐山风云录”,描绘了中央政
治局内开会批斗彭德怀等人的奇特场景,以及毛泽东向全世界开战的宏伟气
魄;人民记忆“在困难的日子里”,则记述了此后不久若干饥荒幸存者与饥
饿奋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1961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的调查研究,为调整政策和最终结束
饥荒奠定了基础。本日收录四篇有关文献:毛泽东“给各中央局,各省、市、
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一封信”(一九六一年五月六日),周恩来“关于食堂和
评工记分等问题的调查”(一九六一年五月七日),邓小平、彭真“关于农
村人民公社几个问题的调查”(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三日),张平化“关于在
浏阳县文家市公社大江大队作调查的报告”(一九六一年五月十四日)。


2000年10月15日

  本日推出一则鲜为人知的文献资料--毛泽东“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
系根据录音资料整理。谈话发生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当时毛正在前
往开庐山会议的途中。谈话很随意,比较能够反映他的真实想法。中共党史
说他这时已经著手纠正大跃进中“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等错
误。然而这个谈话表明,他的头脑仍在发热,只是温度稍微降了点。

  比如,谈到高产卫星田,他说:“你说卫星田统统是美国卫星,走到半
路就下来了,也不能那样讲,也有些真的,就是没有那么多,没有什么五千
斤,两万斤,三万斤,但是有千把斤。”  河南省以前上报粮食产量七百亿
斤,后来纠正为四五百亿斤,毛泽东认为符合实际(其实真实产量仅二百五
六十亿斤)。他对形势的估计十分乐观,认为粮食紧张的不过是少数区域。
在大饥荒阴影袭来之际,他谈话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竟然是:如何保证
牲畜吃粮和人一样多。

  他也谈到历史,高度赞扬商纣的业绩,大骂比干、箕子、微子等反对派
误国卖国,惋惜商纣不杀微子,以致败亡。一个月后,他在庐山会议上整彭
德怀,下手之狠之毫不容情,其来有自,由此谈话可见端睨。

  统计资料部分,增加了大饥荒期间各省粮食产量、收购量、净调出量等
数据,可供研究者参考。其中有关粮食收购调出的数据,普通的统计书上不
容易找到。

  纪实与回忆部分,收入1958年的一则新闻“生活集体化还要家庭吗?”。
从中可以看到,公社化侵入普通人生活的程度之深,实在超乎想象。此文中
列举的食堂优越性的种种理由,到了1961年又成了解散食堂的原因(参见胡
乔木关于公社食堂问题的调查材料)。政治扭曲常识,毕竟难以持久。


2000年10月9日

  今日补充了1960年的三份文献:《人民日报》社论:一定要继续跃
进 一定能继续跃进(1960年3月31日);谭震林的为提前实现全国
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1960年4月6日),以及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
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1960年4月10日)。鉴
于1960年主要文献已基本配齐,改写1960年大事纪要,增加了文献
联接。

  官方史载,1961年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一年,中共中央开始反思
清理其农村政策。年初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
(后来公开发表时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机
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毛泽东于二月派出其秘书田家英、胡乔木等分别下乡
调查。胡乔木四月十日给毛泽东的信,介绍了湘乡县大面积死人的惨状。信
中所附的调查材料,《关于在韶山公社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韶山人民
公社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情况简报》等,对于毛泽东下决心
解散食堂、允许并保障社员拥有房屋、自留地等私产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61年的最重大事件, 是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这是由毛泽东于该年3月在广州主持起草
的,交由各级干部和群众反复讨论和试点,几经重大修改。中共中央于6月
15日正式发出关于讨论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
指示。9月毛泽东又根据几个省的意见,提出将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
放到相当于原来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有的地方叫生产小队,以后一律改称
生产队,原来的相当于高级社规模的生产队改称生产大队)。这个文件,部
分纠正了过去的极端做法,规定了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统治农村将近二十
年。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说:“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一九
五六年高级社成立时起),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


2000年10月1日

  1960年3月,在各地农村浮肿蔓延和“非正常死亡”人数激增之时,
毛泽东两次批转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况的报告》,下发《关
于加强公共食堂领导的批示》,要求各地“研究、参考、仿行”,“不要例
外”。批示提到的举办食堂最先进的七省市,河南、湖南、四川、云南、贵
州、上海、安徽,除上海外,都证明是当年死亡率最高的省份。

  三份关于紧急调运粮食的指示:中共中央批转李先念关于立即突击调运
粮油棉和成立调运指挥部的报告(1960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
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紧急调运粮食的几项措施的报告》(1960年4
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确保完成粮食调运计划的指示(1960年8月
15日),反映了当年粮食紧张的局势,以及中共中央力保城市供应的努力。

  面对严峻的困难局面,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
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11月3日,发出周恩来主持制定的《关于农村
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农业十二条》)和中共中央关于
贯彻执行“紧急指示信”的指示,开始纠正农村中过左的政策。

  本日还收录了毛泽东的四篇文稿:关于组织三个组下去调查研究给田家
英的信(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印发胡乔木关于推广小球藻等建议的批
语(一九六O年十月二十七日),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提纲(一九五九年十
二月),介绍一个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五日)。


2000年9月29日

  本日收录了两部描写大跃进和大饥荒的长篇纪实作品:康健的《辉煌的幻
灭---人民公社警示录》以及东夫的《麦苗儿青菜花黄---川西大跃进纪实(节
选)》 。我们将这两部作品和以前收录的《人祸》(丁抒著) 作了压缩打包,
方便网友离线阅读。网友们可以点进“纪实与回忆”栏目,下载ZIP压缩文件。

  “研究与综述”栏目,增加了四篇学术性论文和一篇学者的对话。它们分
别是:杨大利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高华的“大灾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
及“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 卞悟的“公社之谜---
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秦晖等五学者“反思大跃进”。

  “历史文献”补充了毛泽东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在庐山会议上的讲
话”,以及他在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六日写的“关于枚乘《七发》”。


2000年9月27日

  大饥荒中,虽然社会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动荡,但是中国并没有出现历史曾
经在大饥荒中经常发生的那种严重的社会动荡,原因何在?李若建先生的文章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社会动荡与社会控制》,介绍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情况,
总结了动荡的来由和特点,政府的社会控制手段,并对当时社会基本稳定的原
因作了探讨。

  职工闹粮,是大饥荒中社会不安的表现之一。锦州四O一厂采取小组辩论
教育闹粮活跃分子,逮捕法办政治破坏分子和加强食堂管理等办法,处理职工
闹粮,不仅不用增加粮食,反而压缩了九千余斤定量,而且没有一个人再喊粮
食不够吃。毛泽东在《关于职工闹粮问题的批语》中,认为锦州四O一厂的经
验很好,值得推广。

  1960年4、5月间,信阳地区大量饿死逼死人命的风声传来,中央监
察委员会派人初步调查,仅查有实据的死人数目就达70多万。于是,中央派
出中央监委副书记王从吾,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等带队
的工作组前赴信阳。接到工作组报告后,中央将事件的性质定为“民主革命不
彻底”,“政权不在我们手里”,决定改组当地各级班子,进行民主革命补课
和整社整风运动。

  《关于信阳事件若干批语》收录了毛泽东在一九六O年十月至一九六一年
一月间对一些报告的批语。在《对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案)”
的批语(1961年)》中,毛泽东认为,在全国20%的县、社、队,都有
夺取政权的问题。

  今日收录的《中共中央转发齐燕铭关于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
特需供应的报告的指示》(一九六O年十一月九日),规定了大饥荒期间高
级领导干部的特供标准。

  “小资料”栏目,收录了网友盲聋提供的《建始灾荒资料两则》。


2000年6月21日

  《大英百科全书》里的“饥荒(famine)”条目,提到中国大饥荒时,采纳
了非正常死亡多达两千万人之说。网友秋实提供了有关的译文,并附有原文。

  今天还收录了蒋正华教授修正的中国历年总人口数据。可与他修正的历年
死亡率数据相参照,估计出历年的死亡人数。


2000年6月19日

  1961年,中国大规模精简下放职工,动员城镇人口下乡。今日更新了
三篇有关文献:中共中央转发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
问题的报告》(一九六一年四月九日),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
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一九六一年六月十六日经中央批准),中共
中央《关于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紧急指示》(一九六一年六月十六日)。

  对“大饥荒档案”的反响和争论,收入杨志的“李正之热昏头”2000年6月15日

  两篇研究资料,美国普查局中国科科长班久蒂(J Banister)对中国人
口动态的重建,发表于1984年,这是最早依据中国官方资料作出的、对中
国户籍登记数据的修正之一。蒋正华教授对中国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修正,完成
于1986年,采用了不同于班久蒂的参数估计方法。


2000年6月13日

  1、《必须解决瞒产私分粮食问题》(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二日),这是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转发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关于雷南县干部大会
解抉粮食问题报告的指示。他估计,公社大队长小队长瞒产私分粮食一事,情
况严重,造成人心不安,在全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

  2、庐山会议后,毛泽东起草了《中央转发贵州省委关于粮食和市场情况简
报的批语》,认为粮食与市场形势大好。文中说,“近日我们收到很多省、市、
区的报告,都是邪气下降,正气上升,捷报飞传,声势大振,如同贵州一样。”
右倾分子右派们“抓起几片鸡毛蒜皮作为旗帜,就向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事
业猖狂进攻,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3、《力争转变三分之一地区的大不好形势》(一九六O年十一月十五日),
这是毛泽东写在中央五人小组关于抽调中央干部下乡的报告上的批示。他估计
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形势大不好,“坏人当权,打人死人,粮食减产,吃
不饱饭,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封建势力大大作怪”。

  4、《中共中央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一九六O年十一月十五日),
这是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对各省、市、区党委的指示,要求各地,必须在几个月
内下决心彻底纠正十分错误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
瞎指挥风,而以纠正共产风为重点,带动其余四项歪风的纠正。

  5、 进入1961年后,毛泽东对庐山会议后的政策作了反省,始终认为
整彭、黄、张、周是正确的,只是错在不该把反右倾决议传达到县以下。在群
众中间一反右, 结果就反出了一个浮夸风, 把好人、讲老实话的人整成了右
倾机会主义分子,甚至整成了反革命分子。于是造成一种空气,不敢讲真实情
况了。《庐山会议反右这股风割断了反“左”》收集了他在这年三月至六月的
有关讲话。


2000年6月8日

  1、《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大搞对外贸易收购和出口运动的紧急指示》(一
九六○年八月十日)。指示要求书记挂帅,举国节衣缩食供应出口以维护国际
声誉。粮、棉、油三项商品必须保证完成收购和出口计划,其他商品必须优先
安排出口并保证质量。非经中央三人小组批准,一律不准增加进口。此文件发
在“信阳事件”等大面积饿死人事件揭露以后。

  2、《中共中央批转全国财贸书记会议「关于坚决做好秋冬粮食工作的讨
论纪要」》(一九六O年十月十六日)。担心来年粮食出问题,要求各地坚决
压缩粮食销量,认真实行“低标准”、“瓜菜代”。

  3、《中共中央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
(一九六O年十一月十四日),指示说,“最近经过科学研究部门的研究实验,
又鉴定、改进和新提供了若干代食品的制造方法,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
玉米秆曲粉,椽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一种食用酵母),小球藻,栅藻,
红虫(水骚)等等。”“‘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营养分比粮食还要丰富得多,
吃了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浮肿病和其他一些疾病。”不知当时的过来人对这些代
食品还有印象否?

  4、《中共中央关于立即抓紧粮食调运的通知》(一九六O年十一月十七
日),通知担心粮食征购调运迟缓,势必影响京津沪供应,也影响到重灾区和
经济作物区的供应,还怕影响出口合同的履行。要求黑龙江、吉林、内蒙、四
川、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九省务必特别抓紧完成调出任务。其他
调出省区,也丝毫不能放松。通知点名的九大调出省份,有四个是60年非正
常死亡严重或较严重者,四川、安徽属于当年死亡率最高之列,湖南属于重灾
区,湖北则属于中度区。
 
  5、顾准日记《时代的见证“饥饿--浮肿--死亡”》,亲历者的现场纪录,
转自新观察文库。


2000年6月7日

  1、 《中共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口粮标准的指示》(1960年9月
7日),里面说,夏收以后,一些地方浮肿病、非正常死亡和人口外流的现象
还在继续发生,而原因则是“估产偏高、留粮不落实”。决定压低口粮标准。
农村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400斤原粮,最低可压到300斤以下。

  2、 《历年城乡粮食消费量》。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消费量,1960年与
62、63年差不多,为什么1960会大量饿死人?

  3、《安排市场要网开一面》, 这是陈云1961年1月在中央工作会议
上的一个讲话。里面讲粮食进口问题,用了很多话说明,用核桃、瓜子、红枣
等去换粮食,对我们是有利的,应当舍核桃瓜子而取粮食。莫非这么简单的问
题,当时也有争论?


2000年6月5日

  “大饥荒档案”开放后,出现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反响和争论。今天收了三
篇文章:黄叶的“与舟子说饥荒”, 杨志的“新观察,倒骑驴”, 以及李正
之的“没有归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