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为独立行动作出的选择

[美]理查德·桑顿著 唐秀兰译



  【译者按】这里摘译的是理查德·桑顿著《中国政治史,1917 198
0年》一书中第3部分第9章。这本书由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桑顿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苏问题研究所的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著有《共
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熊与龙》等书。

               *  *  *

  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面临困境。他曾支持赫鲁晓夫,因为后者表示愿意
帮助中国的发展。但是当赫鲁晓夫巩固了他在苏联的地位后,就不愿支持毛泽东
了。虽然1957年11月中苏曾签订了一个“新技术协定”,但在那以后苏联
就没有再提供新的贷款(只有一个例外,下面将谈到)。现在看得很清楚,毛泽
东和赫鲁晓夫在那时已经疏远了。1957年以后,苏联对中国的出口都是要求
付现金的,这一做法使中国的经济处于越来越窘迫的境地。

  中国人认识到,如果听任这一局面的发展,中国要维持现有发展速度将难而
又难,更别说加快了。由于中国在计划、技术援助、机器零件以及最重要的是石
油方面都受惠于苏联,苏联通过限制贷款,就可以使中国成为它的经济的甚至是
政治的附庸,苏联能有效地控制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政治行动自由。对中国来说,
在50年代初,苏联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除了接受苏联的条件,别无其他
选择。但斯大林在帮助中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时,是有附加条件的,他提
供武器,但对武器的制造方法是保密的。当然,苏联人最终是无法阻止中国建立
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的,但只要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依靠苏联,苏联人就能影响中
国的发展速度【注:雷蒙德·加德霍夫:《中苏军事关系,1945  196
6年》,纽约,1966年,第86页。】。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争夺继承人地位的斗争,使中国共产党有机会重新确定中
苏关系。这无疑是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1954年9月访华的部分原因。在这之
后的几年里,可以看出中国在逐步结束苏联的军援和训练计划。中国领导层中关
于军事力量的争论最清楚地反映了他们想另谋出路。到1956年末,中国驾起
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架米格式飞机,军队已成为一支有适当规模的装备精良的轻步
兵部队【注:雷蒙德·加德霍夫:《中苏军事关系,1945  1966年》,
纽约,1966年,第86页。】。在那时,中国军人关于中国应有自己的核武
器问题已有报多争论。实际上这个争论还不是是否能有核武器的问题,而只是何
时和如何实现的问题。有些人主张增加重工业资源作为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军事
体系的手段,为发展中国自己的核计划提供基础。另一些人则主张继续依靠“向
外国订购的应急措施”来获得所需的军用物资。在中苏关系的这一阶段,两种观
点的提出者还都认为要靠苏联支持,只是取决于采取什么方针和什么样的支持方
法,还不是“要不要”苏联支持的问题。

  及至苏联出现非斯大林化运动,还有所谓的反党集团反赫鲁晓夫的失败,以
及中苏关系的日益疏远,才使中国领导人能另作选择。中国领导人当时面临的选
择是;要么盼望恢复过去的关系而跟着俄国人;要么就是独立地干,打破苏联在
经济和政治上的束缚。两种选择均有困难。维持现有关系,中国就要更深地陷入
苏联的控制,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另一种是摆脱苏联控制,
那就必然会有一段打破正常秩序的时期,甚至可能出现混乱,直到中国能转向另
一供应来源并重建经济。在这些选择中种下的不仅是中苏分裂的种子,而且还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种子。

  当时的问题是,中国应如何对付俄国人造成的困境?党内有一派赞成继续同
苏联合作,保持同盟关系,并希望中国不成为苏联的经济和政治附庸。另一派以
毛泽东为首,决定要走一条独立打出去的路线。这个决定是在1958年5月5
日到23日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作出的,

  八大二次会议的气氛和八大一次会议迥然不同。在5月25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会议公报中称这次会议是“整风改造会议”,实际上是宣布有8名省委常
委委员、2名省委委员及1名省委书记被开除。在1956年9月的八大一次会
议上,设立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就把权力从政治局转到了常务委员会手中,毛泽
东在其中的票数无法压倒他的对手。到了八大二次会议,可能是清洗了下级党组
织的结果,使毛泽东得以扩大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把林彪补进政治局常
务委员会对毛泽东是有利的,足以使他能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决定推行“三面红旗”
的计划。

  大跃进标志着中国、特别是毛泽东集团决心要打破苏联的控制,使中国经济
摆脱苏联的束缚,并反对如中国人所说的“企图置中国于苏联军事控制之下的无
理要求”【注:《我们与苏共领导分歧的由来与发展》,北京,1963年出版,
第26页。】。关于大跃进的目的,公开的说法是要在经济上赶上英国,并先于
苏联进入共产主义。其实大跃进是中国为谋求独立于苏联的发展准备基础。可是
按一切常规的经济标准来看,大跃进的失败是惨重的。 大跃进在政治上的后果
是多方面的。毛泽东根据八大二次会议的决议,使中国实行了一种极难加以改变
的新的政策路线,事实上它一直延续至今。对毛泽东个人来说,大跃进的结果也
未能遂其心愿。大跃进那种几乎是立即显示出来的明显失败,使毛泽东的反对者
得到了必要的政治影响力,免除了他的共和国主席的职务。毛泽东不愿辞去这一
职务是很明显的。在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召开的武昌会议上,
他显然竭尽全力想积聚足够的支持来击退这一挑战。会议结束后一星期(12月
17日)发表的全会公报,有所指地提到,毛泽东曾亲自“为全会作准备”。他
召集过两次会议,一次是从11月2日至10日,另一次是从11月21日到2
7日【注:罗伯特·鲍伊与费正清:《共产党中国政策文件分析,1955  
1959年》,“八届六大全会公报,1958年12月17日”。美国,坎布
里奇,1962年,第484页。】。显然,在关于他不应辞去主席职务这点上,
他没能说服大多数。根据公报,“全会通过了关于毛泽东同志不作下届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注:罗伯特·鲍伊与费正清:《共产党中国政策文
件分析,1955  1959年》,“八届六大全会公报,1958年12月
17日”。美国,坎布里奇,1962年,第484页。】。

  有一件事情可说明苏联对毛泽东及其政策的态度,那就是当毛泽东一离开主
席的职位,苏联人很快就扩大了对中国经济的补充援助,同意多建31个工厂【
注:戴维·弗洛伊德:《毛反对赫鲁晓夫》,纽约,1963年,第260页。
】。这一协定签署于1959年2月7日,是周恩来1959年1月去莫斯科签
定的。

  (译者工作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第71-72页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