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后期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八)

杨明伟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1958年夏天,随着毛泽东的头脑发热,全党全国的“大跃进”热潮一浪
高过一浪,浮夸风和共产风在各地迅速滋长起来了。周恩来等人已经无法再
明确表示反对了。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搞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
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 

  中国进入了一个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只凭主观臆断,甚至“假、大、空”
满天飞的年代。

  各级干部的浮夸风、弄虚作假风不断增长,达到惊人的地步。各地生产
上争先恐后放“卫星”。小孩子坐在“卫星田”稻穗上的照片居然上了《人
民日报》。尽管很多人不相信这样的夸大宣传,但是因为怕戴“右倾保守”
的帽子而不敢公开讲话。

  随着大放生产“卫星”的形势, 8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
会议,确定了根本达不到的生产指标,并掀起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高潮。

  苦闷中的周恩来,对用土法炼钢铁一事深表怀疑,对大炼钢铁造成资源
的极大浪费十分痛心。但直到这年年底,当他听说四川省连御寒冬衣都没有
的几百万人还在山上大炼钢铁时,他再也沉不住气了,果断地下令“马上下
山”。

  周恩来深知,在现有的领导体制下,只有等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本人觉悟
过来,“大跃进”中的问题才能够纠正。

  严酷的现实和客观经济规律教育了毛泽东,当发现原来在赶英超美的指
导思想下提出来的一系列指标,尤其是钢的指标,在实际生产中根本无法达
到时, 毛泽东于11月2日至10日,在郑州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
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开会,开始冷静地思考建设问题。他在党内发出了认真
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两书
的建议。

  11月下旬,毛泽东又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在武昌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他主动表达了要“压缩空气”的
思想:

  “我们在这一次唱个低调,把空气压缩一下,变成固体空气。先少搞一
点,如果行,还有余力,情况顺利,再加一点。胡琴不要拉得太紧,拉得太
紧,就有断弦的危险。这有点泼冷水的味道,右倾机会主义了。”

  由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发动“大跃进”,到发现问题后主动“泼冷
水”,主动犯实事求是的“右倾机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开始。
尽管毛泽东那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跃进”的思路,但他在思想上的这
一重要转变,却为周恩来等求实的经济工作领导者摆脱“大跃进”的矛盾心
理和艰难处境,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直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全党范围内的纠“左”,已成气候。毛泽
东说起1958年“大跃进”的失误时,提到正在养病的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竟说
出了“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那耐人寻味的话。同时他再三提议由周恩来
负责编制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

  周恩来等人这才重新获得了经济工作的发言权。

  周恩来重新获得经济工作的发言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政府工作
的领导人觉察“左”的错误相对要容易一些,而要在全党范围内纠“左”,却
相当的艰难。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大前提是,对某些“左”的错误进行一定
程度的批评或纠正可以,但伤及前一段的理论和总的错误实践是不行的。这
个道理,周恩来是在庐山会议上悟出来的。
   
  庐山会议之前,周恩来批评“大跃进”时说:“否定了时间、空间、条
件,打破了客观规律,主观主义大发展。造成另一种迷信。”毛泽东也坦言:
“世界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会转弯。” 
   
  1959年夏天,毛泽东选中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江西庐山,想在这里一
边避暑,一边开一个远离喧嚣都市的“神仙会”。目的原本很明确,主题是纠
“左”,对“大跃进”以来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
究、反思,以便提出对策。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与周恩来有共识。

  会前,中共中央书记处于6月11月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1959年的物资分
配方案和基本建设的调整。周恩来在会上对“大跃进”以来国家在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方针上的失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958年的大跃进否定了时间、空
间、条件,打破了客观规律,主观主义大发展。本来是客观可能同主观能动结
合的,结果是客观可能无限大,主观能动也无限大,造成另一种迷信。

  这里的批评所指是很明显的。“迷信”谁,“迷信”什么,这种“迷信”
是怎样形成的,大家心中都有数。此时的周恩来知道毛泽东本人对“大跃进”
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他才大胆地提出要打破那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迷
信”,提醒人们重新回到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来。

  他接着说:打破这种迷信之法,是允许树立对立面,左点右点都可以允
许,正常的生活,这种空气不要怕,有些东西是不能一下搞成的。只要在桌面
上,允许怀疑,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这种听不同意见的习惯。不要造成这是保
守、那是右倾的紧张状态。

  6月13日,毛泽东在京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工业、农
业和市场等问题时,毛泽东、周恩来和李富春都持一致的意见,认为“大跃
进”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重视不够。 

  周恩来说:“在跃进中间,综合平衡抓得不够,抓了这个方面,其他方面忽
视了;企业内部的综合平衡,几个方面的综合平衡都抓得不够。”

  毛泽东也说:“不晓得讲了多少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是不注意,
横直是一样,就是高炉、平炉、小高炉、小转炉,各个工业部门的联系,重、
轻、农的联系,就没有顾到。”“世界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
不会转弯。”

  毛泽东实际上也是在讲他自己,他也是在碰了钉子后才转弯的。

  正是为了促进这种共同的“转变”,毛泽东把核心领导层的人都召到江
西庐山。

  在北京开完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便动身南下,到长沙的当天,他便兴
致勃勃地畅游了老家的湘江,再次“中流击水”于橘子洲。第二天回到了他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到韶山》。几天以后,
毛泽东又登上庐山,他诗兴大发,写下了《登庐山》一诗。

  6月27日离京南下的周恩来, 次日在武昌便接到毛泽东从长沙打来的电
话,他们商量了庐山会议召开的具体问题,两人都感到,现在人们头脑还有些
发热,需要降一下温,先冷静下来学点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提出,这次会议不
要搞得太紧张,要适当注意休息。他还将自己为供会议讨论而选的一些题目
告诉周恩来。周恩来作了一些补充,两人商量后,最后将讨论题目确定为19
个:读书,形势,今年、明年和四年的任务,宣传问题,综合平衡问题,群众路线
问题,建立和加强工业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问题,体制
问题,协作区关系问题,公社食堂问题,学会过日子问题,三定政策,农村初级
市场的恢复问题,使生产小队成为半核算单位,农村党团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
问题,团结问题,国际问题。这19个问题,都是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提出来的。
会前提出来,是为了让大家早一点进行思考,以便开会之时能够谈得深、谈得
透一些。

(根据《炎黄春秋》2000年第1期“‘大跃进’席卷神州周恩来险些辞职”
以及2000年第02期“周恩来在庐山会议上的两难处境”二文结尾开头合并)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