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后期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四)

杨明伟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周恩来在修改“二五”计划建议草案时,删去了“多、快、好、省”一
语,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对反冒进的言行有着内心极大的不快。毛
泽东的基本思路是要“促进”。刘少奇同意周恩来、陈云等人“促退”的想
法。“促退”的人多了,毛泽东不便马上表明自己的不满。但毛泽东提醒:
“要保护干部同人民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

  在反冒进的经济工作方针指导下,从1956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建设又
开始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下一步的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借助反冒进的成果, 1956年7月以后,周恩来等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开始
着手修订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 9月份,中国共产党将要召开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周恩来被安
排在会上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时间紧
迫,必须尽早定下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二五”计划各项指标。

  周恩来和陈云排除重重困难,不断找各部委负责人做工作,以期把原先
冒进方案中过高的指标降下来,形成新的“二五”计划方案。

  7月3日至5日, 周恩来连续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二五”计划的
第二方案。

  在3日的发言中,周恩来指出:

  第一方案冒进了。对今天讨论的第二方案要精打细算,要搞一个比较可
行的方案,作为向八大的建议。这就需要打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4日,在国务院会议讨论以后, 周恩来等人又到毛泽东处详细研究了第
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数字和方针。数字如何定,与计划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恩来在会上对数字的压缩做了耐心的说明。

  5日, 周恩来继续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压缩冒进数字等问题发言。他
不断地强调:农业生产指标算高了,其它一系列数字都受影响。搞假象是不
好的,是危险的。在财政收支指标上,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是有困难的,
应该压下来。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到7月下旬, 国家计委又拿出了“二五”计
划的第三方案。8月3日至16日期间,周恩来和陈云在北戴河多次主持召开有
关会议,讨论修改“二五”计划的第三方案,并进一步调整和核实各项指标。

  经过反复磋商,修改,《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  
1962)的建议(草案)》和《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
告(修正稿)》已具备雏形。

  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在修改建议草案时,注意到了“多、快、好、省”
这个口号的消极作用,他针对人们在冒进情绪下只看重和追求“多”与“快”,
忽视和忘记“好”和“省”的实际情况,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将原有的“以
多、快、好、省的精神”一语删除。这是周恩来在反冒进中最为勇敢和极具
挑战精神的行动之一。

  然而,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行动引起了毛泽东内心的不快。毛泽
东欣赏的就是“多、快、好、省”,他的基本思路是要“促进”;而这一时
期周恩来等人是在“促退”。“促退”的人多了,毛泽东不便马上表明自己
的不满。

  几乎与编制“二五”计划同时,为了做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的衔接工作,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也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抓紧编制。因为在
中共八大后,他还将向八届二中全会作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周恩来在北京出席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
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于16日向大会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
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在报告中,周恩来从在执行“一五”计划中的经验教训又一次谈到了盲
目冒进所带来的危害。他强调领导经济工作“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
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
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在周恩来的报告中,的确看不到“多、快、好、省”的提法。在谈到第
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时,他更多地提到的原则是:“使计划既积极而又
稳妥可靠”。

  报告最后的要求是:全党同志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纠正我们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

  这次大会的成果是可喜的,大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做出了党
和国家的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既反保
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以后,周恩来进一步抓紧领导制定1957年年度计划。但1957年的国
民经济计划,最初也是一个冒进的坯子。

  为从理论上解决人们的冒进思想,他让秘书范若愚替他查找马克思关于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发现,任务
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一段话的出处。范若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
文中找到了这句话。周恩来从“老祖宗”那里得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为准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
从1956年10月20日到11月9日,周恩来先后10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检
查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磋商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控制数字。
 
  在24日的会上,个别人对急躁冒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仍然主张下年度
的指标可以订得高一些,认为:“1956年的计划是冒了;但又因为执行计划
时松了,所以才形成到处紧张,投资分散,百废俱兴。”为了适应三大改造
高潮的需要,即使计划“出了些冒”,“在执行中也不应该松”。

  周恩来不同意这种说法,当即指出:

  冒、松、紧、分这四个字不能并提,主要是冒了。不但年度计划冒了,
远景计划也冒了, 而且把年度计划带起来了。 因此,现在我们主要应该批
“左”。

  周恩来认为,主要的经验教训应该是头脑发热,建设速度盲目加快。

  八届二中全会开幕的前一天,周恩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三个星期来
的讨论作总结发言。他提醒人们:中国的建设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斯大林
的经济理论有值得怀疑之处。中心就是一条,搞重工业不要失掉人民,否则
就没有了基础,就成了沙滩上的建筑物。”

  言下之意,中国必须走自己的建设道路。周恩来接着将反冒进的思想与
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起来论述,他说:

  我们要在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建立重工业,重工业要为人民服务,同时也
注意轻工业和农业,使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结合起来,否则就要吃亏。

  对于高指标应该勇于抵抗,敢于修改,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指标一经
确定,就神圣不可侵犯的提法就是迷信。

  他还以自己的理论胆识,特意告诫国务院领导成员们:

  明年度的计划必须采取退的方针,指标可能要回到北戴河会议的方案上,
目的是要保持平衡。这不发生“左”倾、右倾的问题。不像政治方面,“左”
了就是盲动,右了就是投降。”

  经过统一思想,为开好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准备了条件。

  11月10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当天,周恩来作了《关于1957
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

  这份报告,围绕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阐释了“要重工业,又要
人民”的思想,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继续批评了1956年的急躁
冒进倾向。

  他在报告中明确地提出:

  发展速度可以放慢一点。这样,我们的计划就好安排了。

  计划不合实际就得修改。

  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是:在继续前进的基础上,保证重点,适当
收缩。总的方面是要收缩一下的,不然站不稳,那就会影响我们的货币、物
资、劳动、工资等各方面。

  实际上,这个报告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促退”报告,为八届二中全会
开成一次继续反冒进的会定了主调。

  同一天,刘少奇在《目前时局问题的报告》中,也明确表示赞同周恩来
和陈云等人的看法,他说:

  昨天陈云同志也讲,他主张宁愿慢一点、慢一年两年……每个五年计划
慢上一年稳当一点,就是说“右倾”一点。“右倾”一点比“左倾”一点好
一些,还是“左倾”一点好?……昨天有同志讲,慢一点、“右”一点,还
有一点回旋余地,过了一点、“左”了一点,回旋余地就很少了。

  刘少奇的说法,与周恩来如出一辙。周恩来说过在经济建设方面“左”
和“右”的问题,与政治方面是不同的,“左”不等于盲动,“右”也不等
于投降。这是从理论上对建设速度的一种表述。而刘少奇在这次讲话中则直
截了当地表示了赞同“‘右’倾一点”、“‘右’一点”的提法。

  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的努力下,八届二中全会开成了一次全面
地贯彻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上实现了反冒进的目
的。它保证了会后积极稳妥地贯彻执行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扎扎实实地
开展建设工作。在八届二中全会精神的促动下,1957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
来经济建设取得最大成效的一个年头,稳稳当当地为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收了一个好尾。

  艰难的反冒进,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可喜的成果。最令周恩来欣慰
的是,八届二中全会——这样一个重大的中央全会,被引入了积极稳妥、实
事求是的轨道。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周恩来和与他观点相近的反冒进的人们
没太在意的是——毛泽东对反冒进一事的反感情绪在不断地酝酿、升级。毛
泽东同意他们在某些计划数字上进行压缩,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在方针上
反冒进。

  在八届二中全会的一次小组长会议上,毛泽东发言强调:“1956年的人
民生活有所改善,就业有所增加,人民是高兴的。”

  言下之意,总体上来说人民高兴的事,不要去泼冷水。

  面对1957年的计划数字,毛泽东又比较冷静地说:

  “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是渐进的,支票不可开得过多。过高的要求和
暂办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开地反复地解释。”

  言下之意,不向人民解释清楚,交代清楚,人民是不同意的。

  会议15日闭幕,毛泽东在这天的大会上作总结发言。他的态度,越来越
明朗了:

  “要保护干部同人民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我们曾经泼过
冷水,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泼过冷水,不也是促退吗?那个时候我
们有个促退委员会。后头我们说不应该泼冷水,就来了一个促进会。本来安
排的是18年,一促进就很快,四十条上写的是1958年完成高级化,现在看样
子是今冬明春。毛病不少,但是比那个促退会好一点,农民高兴,增产……” 

  毛泽东对反冒进,对“促退委员会”,显然是不满的。但毛泽东的这种
不满,并没有传达给广大干部群众。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的新闻稿中是
这样说的:

  “毛泽东同志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表示完全同意全会
所采取的各项方针和措施。……”

  新闻稿作这样的表态,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毛泽
东对反冒进和主张“促退”的人的不满,搁置在了心中。

(原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12期,原题: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