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后期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三)

杨明伟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还没等周恩来说服毛泽东,毛泽东便离京到外地去了。毛泽东走后,周
恩来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从实际出发反冒进。

  1956年5月11日, 周恩来主持有各省市负责人参加的国务院第28次全体
会议。在会上,他提醒大家要注意反冒进的策略:“事情开始做不要急。”
并表明了自己对反右倾一事的态度:

  “反保守、右倾从去年8月开始,已经八九个月,不能一直反下去了!” 

  周恩来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再次同李富春、李先念等人就解决订
高了的1956年国家预算问题交换意见。在他的指导下,由李先念主持起草了
《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它提出:
“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而这种倾向过去
几个月中,在许多部门和许多地区,都已经发生。急躁冒进的结果并不能帮
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只能招致损失。” 

  报告所表明的以周恩来为首的国务院反对急躁冒进的态度,是再明朗和
坚决不过了。国务院的意见,得到了刘少奇的支持。6月4日,刘少奇主持中
共中央会议,讨论上述报告稿。周恩来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介绍了半年来经济
建设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他再次明确提出:继续削减
财政支出、压缩基本建设经费。

  根据周恩来的意见,中共中央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
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会议决定,制止冒进,压缩高指标,基本建设
该下马的要立即下马。

  这次会议的结果,周恩来是满意的,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第二天,周恩来趁热打铁,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如何压缩19
56年那些不切实际的国家预算。他在发言中坚定地说:“右倾保守应该反对,
急躁冒进现在也有了反映。这次人大会上要有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保守,
也反对冒进。”

  会上,李先念也指出:“今年财政预算看来是订高了。”“我看现在下
马比年底下马好。”

  根据大家的意见,周恩来最后确定,按5%的比例削减国家财政预算,基
本建设经费由147亿元削减到140亿元。

  把“冒进”作为两条战线斗争的一方,把“反冒进”提到如此重要的高
度,这反映了这时的周恩来高出常人的胆识。反冒进,才是周恩来的主要目
标。

  周恩来等人的做法,得到刘少奇的同意。

  6月10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1955年国
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初稿)》, 并批准了4日根据国务院意见提
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报告虽然在党内被原则通过了,但在党的领导层中,思想上的问题并没
有完全解决。不同意反冒进而要求进一步反对右倾保守的呼声依然存在。有
人不同意上述报告中有关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提法,认为这是与去年夏季以
来开展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精神相背离的,会引起思想混乱。

  6月12日,周恩来和陈云联合主持国务院第30次全体会议, 在讨论通过
《1955年国家决算(草案)和1956年国家预算(草案)》时,进一步统一国务院
系统的思想。周恩来指出,我们提请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这一报告的
目的在于,“我们可以以此检查和推动政府的工作”。

  周恩来的发言,讲到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问题,但他的针对性,他的
矛头所向,明眼人一听便知。他说:

  从去年反保守到现在,注意了发掘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各方面都出现了
高潮。……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实际的主观主义的要求,带来了急躁冒进。

  去年12月以后冒进就冒了头,因此,现在的情况和去年不同了,已经不
是预防而是需要反对冒进了!如果冒进继续下去,又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脱离今天的需要和可能。不能向群众泼冷水,但也不能把少数积极分子的要
求当成群众的要求。

  三天以后,李先念代表国务院向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作了《关于1955年国
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在中国最高权力机构  全国人大的会
议上正式通过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

  生产的发展和其他一切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
过去几个月中,在许多部门和许多地区,都已经发生了。急躁冒进的结果并
不能帮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只能招致损失。

  为支持国务院的工作,刘少奇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了《要反对保守
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一文, 该文以《人民日报》社论形式于6月20日
发表。社论强调:

  在最近一个时期中,在有些工作中又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偏向,有些事情
做得太急了,有些计划定得太高了,没能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能性。这是在
反保守主义之后所发生的一种新情况。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

  社论直言不讳地批评党内许多同志在去年开展反保守主义之后,特别是
中央提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的方针和发布《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之后, 在其头脑中产生的片面性和盲目冒进的思想。 批评这些人
“一切工作,不分缓急轻重,也不问客观条件是否可能,一律求多求快,百
废俱兴,齐头并进,企图在一个早晨就把一切事情办好”。

  社论还有所指地说:

  急躁情绪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的干部中,
而且首先存在在上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就是上面
逼出来的。

  这种坦诚地承担责任和反冒进的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实
事求是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周恩来、陈云等人的正确主张。

  社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提出:“在反对保守主义和急躁冒进的
问题上,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当根据事实下判断,有什么偏向就
反对什么偏向,有多大错误,就纠正多大错误,万万不可一股风,扩大化,
把什么都反成保守主义,或者都反成急躁冒进。”

  但是,反冒进的矛头,直指“上面”,直指“领导干部”,直接对着毛
泽东有关加快建设步伐、反对保守主义的要求,这是毛泽东不能同意的。这
一点毛泽东早就看出来了。社论初稿送给他看时,他只批了三个字:“不看
了。”这三字中所隐含的不悦,当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后来,毛泽东曾专
门让人向中央工作会议印发这份社论的摘要,为表明他对这篇社论的强烈不
满,他在摘要上指示: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庸俗的辩证法。文章好像既反‘左’又反右,但
实际上并没有反右,而是专门反‘左’,而且是尖锐地针对我的。”

  毛泽东真是“一针见血”。只因为反冒进的要求终究是基于实事求是的
考虑,来自于实际工作的切实需求,所以得到了党、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和
党员干部的支持。对此,毛泽东也只好暂时忍耐。

(原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12期,原题: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