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风整社日记(1960~1961)

汝其



  1960年11月17日星期四全校干部开会,传达学习11 月3 日中共中央发出的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据说这是周恩来主持制定并
经中央批准的。文件将近一万字,共计十二条。文件的核心,是要求全党用最大
的努力纠正1958 年以来在农村发生的“共产风”。文件指出,虽然党中央和毛
主席再三指示必须坚决纠正“共产风”,但是大部分地方纠正不彻底,去年冬季
以后又刮了起来,还有一些地方一直没有纠正,还在那里继续刮,这使得农业生
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坚决纠正。要彻底清理“一平二调”( 即在公社范
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拔生产队和社员个人的某些财产。编者注) ,坚决退
赔。

  文件传达完了后,校领导讲话说,洛阳地委提出要求,经学校研究同意,将
组织一大批干部到农村去参加整风整社工作,向农民群众宣讲《十二条》。

  这是一次锻炼自己、学习党的政策、提高阶级觉悟的好机会。我向组织要求,
让我参一批整风整社,宣传科和一大队都同意了。想到不久即能重温一年前在藏
族地区搞“民改”( 民主改革) 时的农村生活,心里高兴极了。

  11月20日星期日中午,洛阳地委书记纪登奎同志,来学校给我们去参加整风
整社工作队的同志作报告。他详尽地介绍了洛阳地区农村阶级斗争情况,以及党
中央为纠正错误、扭转局势所制定的政策。他说,有些社队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那里“五风”盛行,征购过头粮,到今年春天就没有口粮了,靠救济和吃野菜、
草根、树皮度日。有的公社成百上千的社员饿死。我们对不起人民群众呀! 那里
的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共产党。没有想到,解放十多年了,竟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饿死了。不过,他要求我们在听到这些令人痛心的消息感到“震惊”
的同时,一定要保持“镇静”。要牢牢地记住,这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
不能对“三面红旗”(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编者注) 有丝毫的怀疑和动
摇。

  11月22日星期二下午,政治部周副主任给我们参加整风整社工作的同志作指
示。他勉励我们,到了农村以后,一定要在生活上与社员同甘共苦,放下干部架
子不搞特殊化;要认真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要依靠贫下中农,站稳阶级立场,
毫不留情地同阶级敌人展开斗争,人人争取做个“五好”工作队员。

  我是自己积极要求参加整风整社、到农村去锻炼的,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力争当个“五好”工作队员归来,这
才能对得起党。我知道,前面的困难是很多的,农村生活艰苦,而我的胃病又没
有完全好,就更加增重了身体上的负担。但是,我知道,现在是青年时期,正是
需要锻炼的时期,困难越多,就越能经受更多的锻炼。

  11月23日星期三经过两天的政策学习与物资准备,今天就要出发了。下午乘
火车到达西距洛阳约50 多公里的渑池县义马车站,下车后步行十多里去西南方
向的笃忠公社。地委书记纪登奎在那儿蹲点。我们要去听他介绍情况。这时候,
天正下着鹅毛大雪。走的是山间的羊肠小道,山路崎岖不平,雪边下边化,路上
泥泞不堪。走到笃忠时,天已经黑了。

  纪登奎说,这里的情况比在洛阳时估计的还要严重。渑池县是洛阳地区的
“重灾区”。今年非正常死亡的人不少。全县九个公社,24 万多人。据不完全
统计,今年全县人口至少减少一万五千人以上。现在国家调拨粮食进行救济,保
证每人每天半斤口粮。周末全县将召开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会
议,对刮“五风”严重的公社干部,公开处理几个,刹住这股歪风。整风整社先
在笃忠、仁村、义马三个公社的34个重点大队展开,其他公社、大队进行正面教
育。步校来的人员全部分配到这34个重点大队去工作。

  11月24日星期四我和二大队五中队指导员谷生塘、一大队二中队副指导员秦
国凤三人,分配到义马公社马庄大队去反“五风”。老谷任组长。

  上午10 点多到达马庄大队大队部。大队部位于陇海铁路北沿二三百米,附
近有个石佛车站。交通还算方便。但我们是从笃忠背着背包步行来的,在路上走
了三四个小时。

  大队党支部宋书记接待了我们。他二十来岁,中等个子,善谈吐。他向我们
简要地介绍了大队的基本情况。他说,马庄大队的规模不大,只有三个生产小队,
共有三百来人,六百多亩土地。党支部共有党员八人。马庄大队的社员干劲和干
部的工作,在公社都是数得着的。老谷插话说,这个我们自己会下去了解的,你
还是先给我们安排住处吧,谈话就这样草草结束。宋书记领我们到一间事先已经
打扫好了的房子,约十平方米,地上铺了一些麦秸,睡三个人不算拥挤。

  我们打开背包,铺好行李,躺在地铺上稍事休憩,宋书记就来叫我们吃午饭
了。他领我们到公共食堂旁边的一间小厅里,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四只大碗( 当地
人叫“圪啰”,一“圪啰”足足能盛两茶缸子水) 和一脸盆面条。望着这一脸盆
白白的面条,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这和昨天晚上地委书记纪登奎跟我们讲的情
况有天壤之别。难道这就是挨饿的农村?“这是怎么回事? ”老谷指着那盆面条,
首先问宋书记。

  “今天改善生活。”宋书记回答说。

  “社员也是吃面条吗? ”老秦问。

  “社员都是吃面条,和我们一样。”宋答。

  “那我们就去看看社员到底吃的是什么吧。”老谷边说边站起来就往门外走,
我们一起来到门外的天井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十个社员,有的提着瓦罐,
有的提着铁桶,排着长队,在两口大铁锅前等着打饭。大铁锅的直径有一米以上。
锅里熬的是碎玉米清水汤,从上面可以清清晰晰地看见锅底上的一层碎玉米。我
们明白了,也被激怒了。老谷转身把那一脸盆面条端来,倒进大铁锅里,并厉声
对宋书记说:“以后再不许搞这种特殊化了,社员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宋
连忙点头说:“是,是。”脸上略为( 微) 显得有些尴尬,但还是很镇静。看起
来,他的城府很深。排队打饭的社员面对这种情景,个个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这无疑表现出宋书记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严依然存在。

  11月25日星期五上午召开社员大会,宣讲《十二条》。

  《十二条》的第一条就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
社的根本制度,从一九六一年算起,至少七年不变。”会后家访时,一位老农民
特别就这一条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共产党的政策说变就变。前年( 指一九五
八年) 大跃进时,报上成天宣传说,现在是‘一天等于二十年’,按那个标准,
这七年还够不上一天呢! ”

  我哑然。

  这位老农见我沉默不语,又进一步补充说:“五七年整顿农业( 生产合作) 
社的时候,也是读了一个什么中央文件,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上面说了‘一村一
社,十年不变’,可是过了一年就变了,合作社变得连影都没有了,都变成人民
公社了。”

  临别的时候,他又敞开心扉对我说:“昨天在食堂打饭的时候,我亲眼见到
你们解放军同志不吃大队给你们做的面条,把它倒进大锅里,我就觉得你们和他
们大队干部、和这些年下来的干部不一样,所以才敢对你说心里话,要是那些人
知道了,非拔我的‘白旗’( 指批斗。编者注) 不可! ”

  我安慰他说:“谢谢您跟我说了心里话。大爷,我向您保证,我们决不会拔
您的什么白旗。”

  晚上小组碰头的时候,我把了解的情况作了汇报。老谷说:“这不怪群众对
党的政策怀疑,这些年,党对农村政策的变动的确太快了,不仅农民跟不上,许
多同志也跟不上,我们现在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落实党的政策,取信于民。”

  讨论的结果,决定先从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开始。

  11月30日星期三从11 月26 日起,县里召开的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
四级干部会议,今天结束。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参加会议的达一千八百多人。会
议的主题是贯彻中央的《十二条》,开展反“五风”。在会上,对一些刮“五风”
严重、饿死人较多的公社负责人进行了批判,有的停职反省,有的撤职查办,这
使参加会议的同志受到很大震动,基层干部受到鼓舞,有问题的人像热锅上的蚂
蚁,惶惶不可终日。

  会议休息期间,渑池的同志介绍说,渑池是个历史名城。战国时候,秦王和
赵王曾经在渑池会见。在宴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弹起了瑟。秦国御史当
即把它记入史册。赵国大臣蔺相如胁迫秦王敲了一下瓦罐,并命赵国御史同样把
它记入史册。强大的秦国在这次会见没有捞到丝毫便宜。他们会见的地方就在县
城西约一公里的地方。国民党第×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在四十年代初倡议重修明
清时多次被毁的“古秦赵会盟台”。他问我们想不想去参观一下? 我们既没有那
个雅兴也没有气力,就婉言谢绝了。

  回到大队吃晚饭的时候,大队食堂里唯一的一位老炊事员悄悄对我说,等开
完饭后,他有事找我谈。在炊事员中,他年纪最大,今年五十多岁,其余都是年
轻人。他算是炊事班长,有人戏称他为伙夫头。晚饭后我如约赶到食堂,他在等
着我。

  他对我说:“自从你们来到马庄大队吃第一顿饭起,在全大队引起了很大的
震动。你们把那一脸盆面条倒进食堂的大铁锅里,正在打饭的几十个社员都看见
了,他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大队三百来口人
都知道了。大家说,毛主席、共产党给马庄派来了好干部,马庄大队有希望了。
你们把一脸盆面条倒进大锅里,那不仅仅是一盆面条,那是把你们的那颗对党、
对社员的一片赤诚的心倒给了全大队的社员呀! 社员们说,‘老八路’的作风又
回来了! 你知不知道,渑池可是共产党的老根( 据) 地,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戊寅
年( 一九三八年。编者注) ,八路军就在渑池设立了兵站,刘少奇也来过这里,
在渑池开过会,办过训练班。打老蒋的时候,渑池解放过三次,最后一次解放是
戊子年( 一九四八年。编者注) 。八路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关心群
众疾苦,经常帮助老百姓挑水、挑煤炭,他们真是和群众心连心呀! 新中国成立
后,干部们把八路军的好作风逐渐抛弃了,变成群众的老爷了。自从公共食堂开
办以来,我就在这个食堂工作。每当上面的干部下来了,大队书记就让我们开小
灶,或包饺子,或炒菜喝酒,他们陪着一起吃喝。后来没有肉了,就叫我们做面
条、烙饼。社员们吃的什么? 大锅清水汤,一天连半斤粮食都不到。后来国家调
拔了救济粮,说是保证每人每天半斤口粮,可实际上达不到,因为干部们还要另
外吃小灶呀! 上面干部下来陪着吃,不来人,他们也会想法子吃,晚上开会要加
餐,等等。

  社员们饿的( 得) 面黄肌瘦,不少人得了浮肿病,有的活活的( 地) 饿死了,
马庄大队三百来口人,今年就死了三十多人。可干部们呢,有那( 哪) 一个面黄
肌瘦的? 你看咱大队书记,红光满面,精神着哩! 这两年来,他们吃喝,我都做
了记录。”他说完就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满了大队书记的吃
喝记录,何年何月、请何人,吃什么,都作了详细记录。有了这份记录,使我们
对大队干部在搞特殊化的吃喝方面大体上就清楚了。群众的心是向着党的。(资
料来源:天涯)


转自 如故斋·民间话语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