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厚铧家族传》摘录

打捞沉粮送穷乡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1958年初春,何贤因事到达广州,港澳工委副书记黄施民接待了他。他
们吃饭时谈起祖国的形势,接着便说到家乡的建设现状。黄施民建议何贤回
家乡番禺看看,并且诚挚地说:“番禺县的领导一定会欢迎你,热情地接待
你!”

  这番话,使他想起了自己早已过世的母亲邓氏,邓氏葬在岳溪乡应塘村
后面的大松岗,何贤已经快10年没回去祭扫了,于是,他爽快地回答黄施民
说:“好吧,待清明节我回乡扫墓,就顺便参观参观吧。”

  1958年4月的一天,何贤回到家乡。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次回到故
乡番禺县。县里的领导们果然对何贤很尊重,县委书记郭信民、县长黎春华
亲自迎接他,并且委派了归侨干部郑德先生专门负责接待他。

  乡亲们将何贤归故里视为村里的盛事,都举家出门,拥向村头儿……

  何贤等人到石楼镇参观后,在区公所用午餐。当晚,县人民政府设盛宴
招待了他,县里的主要领导干部们都同他见了面。饭后,当地政府又专门为
何贤举行了一个县、区、乡干部座谈会,何贤与大家谈得非常热闹,直至深
夜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何贤天生就是一个孝子,他的父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纪念,他感到
无限欣慰,也就更加眷念家乡了。所以从这次回乡之后,何贤对家乡建设的
资助,就不只限于岳溪了。

  番禺县的重大建设项目需要何贤支持,他必慷慨解囊;有时政府没有向
他提出请求,他闻讯后也会主动予以捐助。

  仅是1958年至1959年两年中,何贤就给县里送回了大小汽车75辆,汽车
引擎10多台,汽车零配件40大箱,拖拉机12台, 大型发电机(连动力)6套,
以及柴油、汽油、机油等约2000桶(每桶200公斤)。 此外,还捐赠了大型拖
船一艘,平床、刨床、钻床共10台,拖拉机7台, 以及药品、农药、菜种等
一大批,约值人民币400万元。

  番禺兴办造船厂时,他又捐资6万元;创办华侨中学时,他再赞助了3万
元。

  至于“大跃进”后,内地出现连续三年大饥荒的困难岁月里,何贤为支
援家乡恢复生产,为帮助众多乡亲渡过难关,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财力
物力上的资助。因次数太多,究竟他一共拿出了多少钱?连何贤自己也记不
清了……

  现今的岳溪乡应塘村委书记梁汉田,讲述了1959年,发生在经济困难岁
月里的一段传奇故事……

  1959年,在梁汉田的记忆里,家乡很穷,很多人还是没饭吃。直至“文
革”岁月,乡亲们还是吃番薯、吃萝卜、吃芭蕉芯和芭蕉头,吃那些从稻谷
中拣出来的糠做成的糠饼,然而有一段日子里,他们吃到了“何贤小麦”做
成的饼,那凭着“麦饼证”领到的“何贤饼”,现在回味起来仍觉得好香好
香……

  哪儿来的“何贤牌”麦饼呢?说来,好有传奇色彩呢,番禺稍稍上点年
纪的人们,无论干部或乡民,几乎人人难忘这件事。

  1959年秋天,当时香港一家面粉厂在澳洲购进了小麦2000吨,准备运回
香港加工成面粉。

  天有不测风云,这艘装满小麦的货船在途中不幸触礁,小麦就沉落在太
平洋公海上……因那个香港工厂已购买了保险,所以事故造成的损失应由保
险商负责赔偿。保险商想尽量减少些损失,便想将这批小麦进行拍卖。

  拍卖底价,约为原价的五分之一,而实际上受水浸的小麦不过才20%,
将这批小麦作粮食或饲料可是太便宜不过了!所以政府拟将这批沉船小麦购
入,以解决农民粮食及饲料的匮乏,但是这批货能否批准进口,还是未知数。

  何贤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慨然应允缴付全部款,并向有关部门领导请示,
请求批准将小麦报关进口。何贤又掏钱雇船,将太平洋公海中沉落的小麦全
部打捞起来,并在一星期内及时运返故乡。

  当时按照何贤的建议,拨给番禺县五百吨小麦,其余送往顺德、南海等
地区……据梁汉田书记所忆,那时岳溪村民和顺德村民按人头计,每人分得
小麦50斤。

  这批小麦在当年经济困难、粮食短缺之时,实在是有如甘露啊!若不是
何贤鼎力相助,出钱出力,还实在不易得到呢!

  历史的记忆中,番禺人不能遗忘:“那次何贤把小麦运回家乡,很多人
都受惠于他!”

  “当时我记得,那小麦是救命救灾的粮!人人都知道谁给送的救命粮,
我们都称何贤是大好人!”

(《何厚铧家族传》全书在《阳光书屋》有载)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