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两面谈

皇甫茹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巴仁同志说大饥荒死亡人数一千四百万

> 那就是中值,什么下限不下限的那是扯淡。

  小伙子,你没整明白人家在谈什么。官方统计倾向于少报,在统计学上,
这意味着官方数字有系统误差。根据这些数字推算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一千四百
万,充其量是个下限。一个真正有科学态度的人,不会浅尝辄止,就此止步。
他会设法估算这一系统误差的影响。纠正误差后的结果,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时,
保守起见,可以作为一种上限。

> 你的最后一篇文章提到了1960年夏收之后的情形,那时候全国大城市青
> 黄不接,不过农民却是刚刚收上粮食。秋收以后就瓜菜代了。什么“全国农
> 民正在倒毙”那是瞎扯,农民应该在1961年春倒毙,刚收上粮食毙的什
> 么鬼毙?即使口粮不够,那也只能说是逃荒的最后机会,不可能那个时候倒
> 毙。历来只听说有春荒,最严重的就是冬荒,你倒给我来了个秋荒!瞎胡扯
> 一气。

  “历来只听说有春荒,最严重的就是冬荒”,你是怎么听说的,小板凳,
排排坐,在城里听老师讲故事时听说的?∶-)

  你怎么知道在秋天有粮食进场?如果在春天根本就没种呢?

  文革中,俺在安徽农村走过很多地方,情况比较熟。那三年,安徽是最惨
的省份之一。饥荒的起因,是58年乱放“卫星”,上报的粮食产量数倍于实
际产量。按比例征公粮,连口粮都征走。但58年还撑得下去,因为57年是
特大丰收,农民手里还有余粮。59年再放“卫星”,这回农民真是没粮了。
但当时打倒彭德怀“反党集团”后反右倾、反瞒产,省里要多交公粮显示“大
跃进”的伟大成就,出动民兵抄粮食。很多地方,搞到种子粮都交上去。到了
60年,农民就不干了,地不种了,也没气力种。队长敲钟,大家躺在床上不
动。这一年是饿死人最多的。

  俺在安徽时,下层干部(农民倒是搞不清是谁的责任)说到60年时的省
委书记曾希圣,个个咬牙切齿,说是枪毙他几次都不解恨。文革时省里的“头
号走资派”李葆华(李大钊的儿子),批判他的罪名是在61、62年搞“分
田到户、三自一包”。但大家心里都知道,没有李葆华,还不知要死多少人。

  要说饥荒的原因,一是毛泽东瞎指挥,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二是当
官不为民做主(暂且不说民主吧),百姓在饿死,他们在反右倾鼓干劲。60
年国库还有粮,却没人敢毅然开仓,发粜济困。三是所有制问题。如果土地是
自己的,一到春耕,农民拖着病累的身子也得去种。集体制度改变了人的行为
模式,如果你以行行饿毙之躯,扒拉出些许粮食,却只是作了搜你家砸你锅的
干部手里的白馍馍,你TMD种什么种?大不了都是一个死。所以李葆华一说
“分田”,安徽农民叫他“李大人”,“李青天”。

  另外,也有一些技术原因。当时,大家都真的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会极大地
解放生产力,上上下下都没料到,在共产党领导下居然会发生饥荒。没有准备,
也是事实。

  1959-1961这三年,对红朝的历史有深远影响。负面的影响,比
如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关系,说来太长,俺还是谈正面的吧。正面的影响比较少,
几句话能讲完,巴仁同志看了也可能高兴些∶-)。

  共产党内战胜利以来,党内养成了老毛“永远正确”的神话,大饥荒的发
生,在这神话上戳了一个洞,使得党内的不同政策得以试行,这是一。

  其二,试行的结果,是打断了似乎只能向前发展的公有化过程,人们看到,
“复辟”私有制也并不那么可怕。“四人帮”倒台后,正是在大饥荒中受害深
重的安徽,农民自发地再次搞“分田到户”,走出了大陆经济改革的第一步。

  第三,共产党开始正视饥荒的防备。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作了检讨、退居
二线后,政治局甚至在红太阳最坚持的“粮食自给”上也开了个门,决定每年
从国外购买一批粮食。63年到64年,许多城市供应过加拿大面粉,就是要
看看老百姓对其吃口如何。俺还记得,当时突然发现新买的面粉擀成面条后,
咬劲忒足(那时的国产面粉,舍不得轧净麸皮,看上去黑呼呼吃上去沙拉拉),
大人说是从加拿大来的。江南鱼米之乡,买米要搭配面粉,就是从这三年党灾
毛祸开始的。

  文革时毛泽东常说“备战备荒”,把备荒和备战并列。虽说他未必清楚该
怎么备,但对这三年的教训还是印象深刻。

  第四,从西方进口粮食要硬通货,这推动了大陆的对外贸易。大陆设立了
广州交易会,开始批量较大地邀请日本和西方的商人来做生意。再加上与苏联
关系的恶化,大陆从对苏联“一面倒”转向以“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贸易为
主。

  第五,为了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时提高了一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
虽说农民拿到的实惠很有限,但总比背离市场价格、盘剥农民要好。

〔2000-04-03〕


2000年4月4日贴于“新观察论坛”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