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问题的一封信[1]

李先念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一九六O年(七月一日)至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日)的粮食年度,我们度
过了困难。为什么能够度过?五条原因:第一,主席和中央的“十二条”、
“六十条”,解决了农村的根本问题,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第二,各
级党委极端重视粮食问题,认真贯彻执行了粮食第一、吃饭第一的方针。第
三,工作抓得早、抓得紧,口粮实行“低标淮,瓜莱代”,粮食过秤入仓,
底子清楚,安排落实。第四,在一九六O年六月底的296亿斤粮食周转库存
中间,挖了100多亿斤,应付了急需。 第五,中央下最大决心向外国订购了
520万吨粮食,一九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以前抢运到国内215万吨(43亿斤),用
在“刀口上”,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由于这五
条,今年二至六月的春荒季节,与去年同时期比较起来,虽然粮食底子薄弱
得多,供应非常紧张,但是社会秩序比较好,人心安定,没有出什么乱子。

   现在要考虑的是:一九六一年(七月一日)至一九六二年(六月三十日)
的日子究竟怎么过。

  中央的“十二条”、“六十条”贯彻执行以后,农村形势开始好转,农
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民主生活活跃,党和群众的关系密切,毛主席历来强
调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的作风得到发扬;工业方面正在贯彻执
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城市人口正在缩减,各方面都在大力支
援农业。所有这些,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粮食问题的逐步解决,
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恢复要有个过程,粮食产量暂时还上不来,同时为
了让余粮地区农民比去年稍微多吃一点,粮食征购数量比上年度的836亿斤
要有所减少。今年的自然灾害严重。夏季粮食产量460多亿斤,比去年夏粮
产量630亿斤减少170亿斤。秋粮已有好几个省发生了严重灾害。四川省受旱
面积有3000多万亩;安徽省前些时候受旱面积2100万亩,现在发展到2820万
亩;湖北省受旱面积2800万亩,有600万亩中稻没有种上;山东、河北下雨
过迟,旱灾超过去年,最近局部地区又发生涝灾;河南省黄河以南最近旱象
有所发展,而且来得很快(如果最近六、七天以内下雨,减产不大);湖南、
江西、浙江个别地区也有旱象。整个灾情如何变化,现在还预料不到。一九
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度的粮食状况有的省比较好,有的省比较差,总的说来不
会有多大好转,而国家粮食收支将比去年更为紧张。

  根据各地粮食部门最近的反映,国家粮食收支计划的逆差还在扩大:
(l)今年的粮食产量(不包括自留地生产的粮食)估计为2800亿斤左右,
比五月中央工作会议的时候各省填报数3120亿斤减少32O亿斤左右。(2)由
于产量减少、各地对于这个年度粮食征购计划打算由五月中央工作会议时候
的830亿斤,减为730亿斤;销售计划打算由五月中央工作会议时候的872亿
斤,减为828亿斤,虽然销售减少;但是征购减少得更多。(3)由于购销逆
差扩大,调出粮食的地区要求把调出任务由五月中央工作会议的79亿斤减为
50亿斤;调入粮食的地区要求把调入数量由五月中央工作会议的111亿斤增
加为130亿斤。中央调拨逆差由五月中央工作会议的32亿斤扩大为80亿斤、
再加上中央专项粮食支出88亿斤,这样,中央粮食收支逆差就由五月中央工
作会议的120亿斤扩大为168亿斤。(4)各省购销逆差扩大,反映了各省的
城乡不能兼顾的矛盾。这样,就必然把这个矛盾提到中央来解决。要求中央
减少调出,或者增加调入。因此,中央粮食收支逆差就扩大了,城乡矛盾又
同时表现为中央同地方调出调入不能平衡的矛盾。

  168亿斤的粮食收支逆差,无论从挖库存或者从进口方面都不能解决。

  在库存方面,一九六一年六月底,全国粮食库存只有164亿斤,分布在
全国十几万个粮站,仅仅是一些微薄的仓库铺底,没有什么可挖的了。

  在进口方面,今年年初向国外订购了520万吨(104亿斤)粮食,六月二十
日以前运到国内215万吨(43亿斤),已经用掉了。剩下的305万吨(6l亿斤)粮
食,可以用来弥补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度的一部分逆差,其中,七、八、
九三个月预计要用掉40多亿斤。在弥补之后,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度的中
央粮食收支逆差仍然还有107亿斤,折合535万吨,这么大的数字要靠明年上
半年的进口完全弥补起来,无论是外汇、粮源,都没有条件。

  库存没有可挖的,进口又没有那么多,逆差到底怎么解决,这就是目前
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严重的迫切的问题。

  现在看来,除了灾区以外,农村的粮食情况比上一年度要好。社员有自
留地,有小片开荒,余粮地区农民的粮食留量会比去年多一些,日子比较容
易过一些。问题在于城市工矿区,在于经济作物区和重灾区。这些地区几亿
人口每天要开饭,要国家供应粮食,而国家粮食收支逆差这样大,如果不采
取有力措施,肯定保不住,会出大乱子。现在形势逼人,没有回旋余地,必
须在秋收以前提出明确的解决方针。我们再三考虑,粮食分配必须坚持主席
和中央历来所强调的从六亿五千万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要保证城市工矿区、经济作物区和重灾
区的最低需要。具体说来有以下七条:

  第一,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国内所需要的粮食要依靠国内的生产
来平衡。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工作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暂时进口一些粮食是必要的,但它只能是一个临时措施,决不能把平衡
差额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进口上。

  第二,一定要城乡兼顾、工农兼顾。对城市的方针应当是“既要减,又
要保”。现在大家在粮食分配上注意安排农村需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
很好的事情。但不少地方有包产偏低、征购任务过轻的现象。近几年来,粮
食上出了一些问题,吃了苦头,干部着重照顾农民一头,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必须把城市兼顾起来。要把中央负责供应的城市工矿区兼顾起来,也
要把各省自己供应的城市工矿区兼顾起来。要按照中央既定方针坚决缩减城
市人口,同时也要保证城市低标准的粮食需要。农民要吃饭,工人也要吃饭。
要把农民碗里的饭,匀出一点来给工人吃。城市是工业化的基地,解放以来
十多年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是全国人民的命根子,是全体农民的根本利益
所在,要教育干部和农民,支援工业,保住城市。保住了工业和城市,才能
够有力地支援农业和乡村,逐步完成农业的技术改造。

  第三,农村粮食分配,要多劳多产多留,承认差别,也要以丰补歉,差
别不能过大。应当在“低标准,瓜菜代”的条件下,实行多劳多产多留。要
在可能范围以内让余粮地区农民多吃一点粮食,但是,目前粮食太少,要瞻
前顾后,细水长流,农民的口粮标准只能逐步增长,而且增长的幅度要小一
点。要在口粮标准上适当承认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只能是很小的。

  第四,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不能过轻。我们设想,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
度征购780--800亿斤粮食。少于这个数字,日子就过不去。粮食是稳定市场
物价的关键。如果国家不能征购到必需的粮食,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市场物
价的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过去粮食征购任务过重是不对
的,应当减轻,但是国家如果征购不到必要数量的粮食,城市工矿区、经济
作物区和重灾区就保不住,就很危险。

  国家对于出售粮食的农民要优待供应一定数量的重要工业品,鼓励他们
出售粮食。现在农民手上票子比较多(今年六月份农民手上的货币估计有55
亿元,比去年十二月份增加将近一倍),如果不用一部分工业品和他们交换,
就很难完成征购任务。这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第五,坚持压缩产粮农村的粮食销量。为了缩小国家粮食收支逆差,我
们考虑产粮地区原则上不销售粮食,主要保证经济作物区、农村非农业人口
和重灾区的必需的粮食供应。把农村粮食销量从上年度的418亿斤,压缩到3
00亿斤左右。对于产粮区的缺粮生产队,可以考虑由公社,生产大队或者由
缺粮生产队和余粮生产队相互之间根据等价交换、自愿互利的原则调剂余缺。
当然不能重复一平二调的错误。实行这个办法,农村少销100亿斤左右,是
关系重大的一着。如果行得通,对于平衡国家粮食收支逆差,稳定粮食局势,
有很大好处。但是,也可能落空,搞得不好,农村也可能出大乱子。因此,
需要再三斟酌,慎重考虑。

  第六,一九六二年要争取进口400万吨到500万吨粮食。其中要有200万
吨到250万吨用于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现在外汇严重不足,粮源没有把握,
可能还要涨价。因此,一九六二年要进口这么多粮食,还是有困难的,要超
过这个数字更加不可能。

  第七,要节约粮食,合理使用粮食。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工作
的领导,在粮食困难的情况下,要反对贪污浪费,反对浮报冒领,这就必须
深入宣传教育,认真检查,严格纪律。

 注 释

  [1] 这是李先念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信。中共中央一九六一年八月二
日批转了这封信。


《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一九五○~一九九一年)》上卷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年4月) 第469-475页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