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方县大跃进重要政事

(1957~1962年)



◇ 整风反右斗争和“反右倾”

  一、整风反右斗争

  1957年8月,全县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
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第一批是全县的614名党政干
部。通过学习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县委领导启发动员,广大干部
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向县委提了不少的批评和建议。对县
委领导在领导工作、思想作风、人事安排等问题上,提了一些中肯意见;对
县区委个别领导人的主观武断、家长作风、虚报浮夸和严重违法乱纪行为提
出了严肃的批评。这些意见,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
党的工作作风都有好处。鸣放中也确有极少数人说了一些错话。但由于受扩
大化的影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一些提出善意批评和说过一些
错话,做过一些错事的人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从11月起,对他们进行
批判和斗争。错划的人中,有科局以上领导干部、区委书记、建国前参加革
命的老干部。

  第二批是1958年1月,集中全县公、民校小学教师899人到城关整风反右,
3月初结束。全县45名中学教师也同时进行。共划“右派分子”111人。

  整个整风反右斗争经历了大鸣大放,反右派斗争,整改和个人批评反省,
提高思想认识4个阶段。全县共错划“右派分子”195人。1959年9月,中央
《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决定》下达后,7人摘掉“右派分
子”帽子,到1961年,先后有46名“右派分子”摘帽。1979年根据中央指示,
全部“右派分子”得到改正平反。

  二、反“右倾”

  1959年10~12月,全县开展反“右倾”、鼓干劲和清算批判“右倾机会
主义分子”运动。运动从总结工作入手,开展大鸣大放,检举揭发。11月27
~29日,县直机关441名干部写出大字报2350张,提意见3410条。运动中,
将一些提出批评意见的干部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或“右倾思想”严重,
列为批判对象。12月进行重点批判。

  全县841名党员干部(合教师114名)参加反“右倾”运动,其中被定为犯
各种错误的37人,有2人被开除党籍,9人撤销行政职务处分。1962年,部分
得到甄别平反。1979年后,全部平反改正。


◇ “大跃进”

  1958年3月初,召开县、区、社、大队4级干部大会,会上提出当年全县
粮食总产要达到2.4亿公斤,5月份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进一步修改生产计划指标,要求当年粮食总产达到3亿公斤,争取达到5亿公
斤。在工业生产上,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号召“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
战7月,苦战7月,实现年产钢铁百万吨的战斗任务。计划全县兴建土高炉12
62座,从农村抽调30%的劳动力投入工业生产。8月宣布全县63个土高炉投
产,炼出生铁2782吨,名列毕节地区第二。

  北戴河会议后,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县严重地泛滥开来。
当时实行吃饭不要钱,干活不记工分,无偿占用劳力,平调财产在全县通行。
在“以钢为纲”,“全民大办”的高潮中,组织大兵团作战,全县老幼齐上
阵,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全县抽调1401名干部,
组建102330人的突击大军。9月中旬,建成土高炉849座(投产212座),正在
兴建1669座,炼出低劣生铁3634吨。下旬,提出年产生铁12万吨、钢800吨
的任务。为在10月10日放出钢铁“卫星”,提出全县投产的大炉要达到1000
座,小炉3000座,日产铁由25吨上升到1000吨。10月20日,放出日产生铁
(低劣)28196吨的钢铁“卫星”。接着组织15万劳动力到公路沿线、中心地
带深翻土地,提出越深越好,最深的达1.2丈。对密植也是越密越好,每亩
小麦种不少于15公斤,高的达60公斤。11月19日为来年再来一个更大的飞跃,
提出1959年全县粮食总产要达到17~21亿公斤。由于有原来的生产基础,尽
管受到“大跃进”的影响,1958年粮食总产达到1.11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也
达1100万元。

  1959年1月,在中共大方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继续反对右
倾保守,破除迷信”,在粮食生产上,要求在1958年的基础上“争取翻一番
甚至几番”,总产保证达到4.25亿公斤,争取达到6.5亿公斤,实现人均万
斤粮。在“工农业生产及其它各项建设事业中,争取更大、更好、更全面的
跃进”。工业生产要求总产值在1958年的基础上达到6848万元。

  1960年,提出是“特大跃进”的一年,工农业等各项生产指标要在1959
年的基础上继续跃进。

  “大跃进”给全县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1961年,全县粮食总
产从1958年的1.11亿公斤下降到0.514亿公斤。工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1000
万元下降到1962年的275万元。粮食大幅度减产,给全县人民生活带来极大
的困难,生产难于进行。出现了人口逃荒外流,“三病”(小儿营养不良病、
妇科病、浮肿病)严重和非正常死亡现象。全县“一平二调”(穷富拉平,
平均分配,对生产队财产和个人财产等无偿调用)达到91571万元。也迫使
一些干部在捉“粮食鬼”中犯了“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特
殊化风,强迫命令风)错误。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及“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引下,纠正了“一平二调”和“五风”错误,
精减下放“大跃进”中从农村抽调到工业战线上的55489名(含省地回县113
86名〕职工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以上摘自《大方县志》(贵州省大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6年9月第1版) 第十三篇“重
要政事”第647-649页

◇ 救灾救济

  1959~1961年,由于天灾人祸和工作失误,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
口粮标准极低,导致出现浮肿、干瘦和饿死人的严重后果。人民政府采取各
种措施,组织卫生人员140人和乡间医生治疗病人。1961年,先后从外地调
入粮食233万多公斤,供应、救济灾民。1962年,春荒刚过,又遭风灾、冰
雹,大风吹坏房屋34095间,倒塌275间,伤52人,夏粮歉收,受灾户吃住困
难。县委、县人委派出工作组会同各区查看灾情,并向上级汇报。省拨救灾
救济款29.9万元,地区拨救济粮225万公斤,帮助灾民度过灾荒,恢复生产。


以上摘自《大方县志》(贵州省大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6年9月第1版) 第十八篇“民
政、劳动人事、监察”第一章“民政”第四节“救灾救济”第690页

◇ 收养孤儿

  1960年冬,全县13个区建儿童福利院14个(其中长石区2个),收养16岁
以下的孤儿2030人,福利院配备教师、保育员、炊事员,照顾孤儿的生活,
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学龄儿童安排就近入学。1965年起,
逐步进行整顿合并,至1971年合并为1院,院址设在小屯公社新铺大队。对
入院孤儿采取投亲靠友、婚嫁、升学或就业等措施,部分动员回原籍生产,
到1974年共安置752人,对无法安置的7名聋哑、瘫痪者,移交黔西县教养院
收养,儿童福利院随之撤销。

以上摘自《大方县志》(贵州省大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6年9月第1版) 第十八篇“民
政、劳动人事、监察”第一章“民政”第五节“社会福利” 第691-692页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