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龙岩地委重大活动记略
(1957-1966)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地委领导全区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
会主义建设。

  1957年,地委认真执行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促
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年全区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15倍,其中工业
产值增长3.9倍,农业产值增长1.95倍,粮食总产也比1949年增长57%,是建国
以来经济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对发扬社会
主义民主、改进工作作风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的资产阶级右
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此,
地委根据中央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对右派分子进攻实行反击,以稳定新建立起来
的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
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
派分子”,造成不幸的后果。

  1958年,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指示精神,从迫切改变闽西经
济落后状况的良好愿望出发,在全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和农业的高潮。
由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出现了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错误。在变革生产关系上脱离本区生产
力水乎,追求“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仅一二个月之间,就将全
区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合作社转为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全区29.54万户的农户全部成为人民公社成员,在集镇上的非农业户
也加入公社,以致入社户数占了总农户数的100.6%。人民公社化后,按自然村
办集体食堂,吃饭不要钱,上学、医病、结婚、丧葬等全由公社包,土地、耕牛、
农具等不再分红,全部无偿入社,按劳取酬名存实亡,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
对于发展工业生产,在“超英赶美”口号下,不少建设项目事先缺乏科学论证而
盲目上马,出现经济效益很差,甚至毫无效益的状况。特别是毁林烧炭,“大炼
钢铁”,使全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而采用小高炉、土办法和大搞群众运动
炼出的生铁。质量很差。对农业生产,也因指导思想上把粮食过关看得太容易,
既放松领导。又抽调大批劳力炼钢铁,致使当年晚稻抛失严重。同时,为创“卫
星田”,在推行增产措施上摘瞎指挥,强迫推广高度密植、移苗并丘和搞倒种春,
不但放不了“卫星”,反而造成大量减产。“当年,全区人均口粮仅190公斤,
大大低于温饱所需量。但总的来看,尽管有不少失误,仍新建了一批中小型企业,
增加了钢、铁、煤及轻化工业各个方面的生产能力”。同时,修建了许多公路,
进行不少农田基本建设和兴办了各类教育,为改变闽西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打
下一定基础。

  1959年党内开展‘反右倾”,地委按照省委关于开展反地方主义的指示,把
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揭露实际工作中严重存在的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
错误的,出生在闽西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和地下工作的老干部进行批判斗争,有6
名领导干部,包括地委副书记、常委、专署副专员受到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
弃义地撕毁合同,从1959~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本区1959年春开始,水肿病大
量发生。1960年春各地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有些群众写信给在中央工作的邓子
恢、张鼎丞,真实反映闽西人民非正常死亡的情况。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
刘亚楼等闽西籍在外地工作的老干部先后回来检查、指导工作,华东局也派调查
组下来调查,发现闽西大量非正常人口死亡以及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向中央、
省委报告,陈王显、刘亚楼还建议省委把库存粮食拿一些出来救急。省委迅速组
织医疗队来到闽西,并采取补救措施,水肿病才得到控制。此间,农业生产受到
很大破坏,196L年全区粮食总产仅24.17万吨,倒退到1950年的总产水平,亩产
降到95.5公斤,比1957年低33公斤。

  1962年,地委在传达贯彻党中央扩大会议精神过程中,认真总结“大跃进”、
“反右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在“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
的大多数干部进行甄别平反。一大批被甄别平反的干部不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地委还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的
指示,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恢复高级社某些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此
间,龙岩地委书记谢镇军等,根据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
邓子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来信的精神。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安徽省包
产到户“责任田”的作法。地委书记谢镇军针对当时部分县党政领导干部思想顾
虑,他坚定地表示:“出了问题,上级追查下来我负责,即使因此要蹲监狱,我
也自带饭包去坐牢。”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1个月左右,全区在坚持四条原
则(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生产统一计划安排;劳动力由生产队统一调配;生
产队收入统一分配)的前提下,推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实行这种责任制的
队占生产队总数的53.8%。连城、长汀两县占90%左右。这种权、责、利相统一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2年连城县稻谷产量
达33456.85吨,比1961年增产1879吨,增长6%。同年12月,贯彻中央关于“巩
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指示,全区纠正“包产到户”,仍恢复生产队为核
算单位的体制。由于注意工作方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2年秋至1965年问,本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农村以清工分、清账目、
清财产、清仓库为主要内容,城市以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
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无论是
全区面上,还是长汀、上抗点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解决于部作风、经济管
理和巩固城乡社会主义阵地等方面都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强调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
在党内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5年又错
误执行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运动不断升级,
使不少党员领导干部蒙受错误的批判或处分。但由于老区广大干部、群众长期受
革命的熏陶,思想觉悟较高,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1965年全区粮食仍获得丰收,
总产比1961年增长43%。

摘自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地区志(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卷23“共产党”第三章“地委重大活动记略”第二节“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第897-899页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