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成灾,今年死人
-- 评《是天灾,不是人祸》

秋 实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阿玛雅·森,对世界许多主要的饥荒
悲剧作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发现,与许多人的流行见解不同,造成饥荒饿死人
的主因,往往不是粮食供给总量的下降,而在于极不合理的粮食分配,后者又
经常源自于错误的政府政策应对,以致人为加剧了饥荒。事实上,只要政府正
视饥荒威胁,及时发现饥荒苗头,采取救荒措施,应当是很容易避免大面积饿
死人的。

  中国的大跃进饥荒,十分清楚地映证了森的发现。以河南省为例。这个省
在1959年粮食减产23%,减产幅度达290万吨,人均粮食产量由上年的258公斤,
下降到只有196公斤。然而尽管粮食减产,政府却不采取任何救荒措施,反而
强制扩大收购,通过“反瞒产”、打人、抓人、关人等手段大挖粮食,甚至不
惜挖走农民口粮,以致粮食收购量竟然比上年提高54万吨,增幅达14%!(见附
表一)

  结果,许多农民很快断粮。在信阳地区,从1959年冬和1960年春,成了历
史上最漫长、最黑暗、最悲惨的一个季节。据当时不完全统计,1959年10月到
1960年4月,短短几个月时间饿、病、冻死人数竟超过70万人,占河南全省三年
饥荒期间非正常死亡的一半以上。下面的图一,清楚反映了粮食收购率与人口
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粮食收购在1959年达到峰值,紧接着就是1960年的死人高
峰,其中绝大多数死于这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显然与1959年的粮食收购高峰
有必然联系。


资料来源:根据附表一数据制作
  从上图以及附表一还可以看出,虽然1959年曾出现大面积旱情,但实际成 灾面积并不大,成灾面甚至远远低于1956-57年,可见这年粮食的大幅度减产, 很难完全归咎于老天爷。1960年,虽然灾情加重,但成灾面积仍然与粮食丰收 的1956年相差不大。这年的粮食减产,应当与年初大面积饿死人,农民体力下 降,春耕受影响、抵御灾害能力下降等等大有关系。到了1961年,灾情达到顶 峰,粮食总产量也降至历史最低点,然而,由于纠正了1959年那种倒行逆施的 政策,人口死亡率不升反降,回归到正常水平。这说明,成灾面积扩大,粮食 产量下降,并不必然导致人口死亡率的大幅上升。   这些明显的事实,偏偏有人费尽心机地否认。delphi先生的奇文《是天灾, 不是人祸──河南省的情形》,便是一篇否认人为因素造成大饥荒的力作,作 者摆出一堆受灾情况数据,声称这“无可辩驳地证明河南省的那三年是天灾, 不是人祸”。   怎样才能“无可辩驳地证明”呢?作者免不了玩些花招。花招之一,就是 把1961年的成灾峰值拿来与前两年平均,然后就用这个因加入1961年而比常年 多出一倍的平均成灾面积,来说明1959-60年达到峰值的人口死亡率。这些演算 貌似周密科学,其实说穿了,不过是这样一个荒谬的论点:1959-60年的高死亡 率,相当部分是因为1961年的天灾。明年的天灾,居然会导致今年死人!   此文的荒谬,尚不止这一处。为了替当时的执政者开脱责任,作者还提出 一个“死亡率与天灾成正比”的怪论,论证那三年应该死人。他说,成灾面积 翻番,死亡率也应当翻番:   根据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约2倍的成灾程度,估计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数   增至约120万人左右(60万*2.05=123万,按成灾面积算)。持续   三年,就有了369万上下。查同一时期死亡统计人口为310万(置信度   另论),这个数字与预期值369万相比,幸存60万人左右。 读到这种“天灾死人应该论”,我不知道要怎样的冷血,才写得出这样漠视人 命的文字。而就是此人,居然还口口声声指责“右派不关心人命”,真是太讽 刺了。 2001年12月31日 附表一 河南省粮食产量、收购及受灾情况 ===============================================================    粮食产量 粮食收购 死亡率 播种面积 成灾面积 受灾面积 年份  (万吨)  (万吨)  (‰)  (万亩)  (万公顷) (万公顷) --------------------------------------------------------------- 1952  1007   213   17.10  20832   67.87   67.87 1953  1091   197   14.50  21515  146.66  388.20 1954  1143   327   13.32  21901  170.8   202.33 1955  1250   285   11.75  21779   84.53  160.80 1956  1211   224   14.00  21916  274.93  399.80 1957  1180   266   11.80  21126  241.33  463.07 1958  1265   390   12.69  19505   30.13  178.60 1959   975   444   14.10  18199  109.33  769.00 1960   887   250   39.56  19096  295.27  847.53 1961   685   117   10.20  17551  533.33  830.66 1962   903   132   8.04  17631  143.8   432.40 1963   788   146   9.43  17504  312.54  408.40 1964   951   133   10.61  17859  233.33  360.00 1965  1166   179   8.45  17146  172    253.34 1966  1228   222   8.24  16948  140.4   297.26 =============================================================== 资料来源:   粮食产量和收购量,总播种面积,人口死亡率引自《全国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 1949-1989》(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成灾和受灾面积,摘自丁圣彦、刘家栋“论河南省的集水农业”,《 河南大学学报》,2000 Vol.30 No.1 P.84-87。原始出处为《中国灾情报 告(1949~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附录: 是天灾,不是人祸 ── 河南省的情形 delphi   河南省在「三千万」争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哪个是决定性的因素? 介绍一篇文章,丁圣彦,刘家栋《论河南省的集水 农业》。该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河南省的那三年是天灾,不是人祸。   建议新观察将《论河南省的集水农业》收录进《大饥荒档案》。要人信, 须客观。   文章说,河南省历来以旱灾为主,其它的水灾、风雹、霜冻等等亦相次 为害。『根据历史时期资料的记载,河南省在大旱年份“赤地遍野,川竭井 枯,百谷无成,野无寸草”而“人相食”等悲惨现象屡见不鲜。解放后,河 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乾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保灌面积比例较小,大面积农田仍靠天收成,遇有乾旱年份,灾情仍 较严重。有关资料(表1)表明,乾旱胁迫是河南省农业生产的第一制约因子, 旱灾位于河南省农业灾害之首,损失是其他灾害之和,而且近年来旱灾有加 重的趋势。』   上面所说的表1是 表1 河南省1950~1994年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单位:万hm2) ------------------------------------- 年份  受灾面积合计  成灾面积合计 ------------------------------------- 1950   295.53     104.87 1951   29.27      7.00 1952    67.87      67.87 1953   388.20     146.66 1954   202.33     170.80 1955   160.80     84.53 1956   399.80     274.93 1957   463.07     241.33 1958   178.60     30.13 1959   769.00     109.33 1960   847.53     295.27 1961   830.66     533.33 1962   432.40     143.80 1963   408.40     312.54 1964   360.00     233.33 1965   253.34     172.00 1966   297.26     140.40 1978   373.40     257.33 1979   290.53     126.00 1980   334.66     199.94 1981   267.14     135.07 1982   368.80     206.67 1983   190.73     87.66 1984   323.26     127.14 1985   370.00     161.00 1986   524.40     287.67 1987   293.21     111.33 1988   466.20     317.00 1989   252.21     112.67 1990   156.80     78.27 1991   524.60     221.26 1992   334.39     151.73 1993   269.33     148.19 1994   374.00     293.00 ------------------------------------- 表格来源:国家统计局,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建议新观察将《中国灾情报告》也收录进《大饥荒档案》。要人信,须 客观。   容偶谈对于该表的几点观察。 一. 三年占十七年的天灾比重   1959~1961年的三年占1950~1966年的十七年的天灾比重如下: 受灾面积(2447.19万hm2)/(6384.06万hm2)=38.30% 峰值年份 1960年 成灾面积( 937.93万hm2)/(3068.12万hm2)=30.57% 峰值年份 1961年 『成灾面积』指在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受灾面积中,农作物实际收获量较常 年减产三成以上的播种面积。 二. 平均到每一年的话      除去三年的每年平均   三年平均    倍数       (万hm2/年)    (万hm2/年) 受灾面积 3936.87/14= 281.21   815.73    2.90 成灾面积 2130.19/14= 152.16   312.64    2.05 三. 与死人人口有什么关系?   民以食为天。文革前的抗灾能力还普遍较弱,农民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 河南省历史上几乎年年有灾。显然就上面的表列年份范围内来讲,河南省的 受灾及成灾程度在该省是史无前例的。退一步说,即使偶们可以勉强认为在 其他的年份,河南省都是『风调雨顺』的,但是对于59年到61年这三年,其 遭灾农田的面积接近一般灾年的3倍,其中成灾(农作物减收3成以上)达 到一般灾年的2倍,农民吃不饱,得四种病,面对这样的事实,知识分子要 是稍有心肝肚肠的,谁会忍心吹『风调雨顺』的口哨?   查河南省50年代(除去59到61年三年)总平均人口5450万人,年平均死 亡率1.08%,因此每年平均死亡约60万人。三年就是180万人左右。考虑在 那个年代里,农村的生活环境尚十分恶劣,公社没有医院,很多地方不通汽 车,遇到重灾年,由于缺少粮食而直接、间接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必然激增。 这恐怕就是毛主席下决心『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投到农村去』和『赤脚医 生』制度的历史背景吧。   文中还以卫辉市太公泉镇道士坟村为例,来说明持年的旱灾对于农民生 活的影响。  『道士坟村属太行山系,处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灰岩丘陵地带. 属大陆 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598.1mm,年际差异较大,存在有明显的丰 水年和欠水年. 最大年降雨量1224.5mm,最小为318.9mm. 年内降雨量分 布极不均匀,最大降雨月份6、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常出现 春冬旱,夏秋涝,旱涝频繁,而且一年中常先旱后涝,旱涝交替,尤其是 4、5月份降雨量最小,给小麦等夏粮作物常带来“卡脖子”旱,对农业生 产影响极大。该村有86户人家、273口人、49.9hm2耕地. 该村水源奇缺, “生在道士坟,长在石板坡,十天不下雨,人畜无水喝,一场暴雨下,遍 地是沟壑”,“引水无源,打井无泉”,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生产用水 更无法提及。种在人,收在天,风调雨顺年每公顷生产粮食仅1500kg左右, 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与天斗、与地斗,但终因没有解决水的问题 而不能摆脱贫困。由于无水,吃水需到2.5km外的山下排队接水量很小的 山泉水。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排队接水和挑水上。由 于无水,收粮靠天赐,保命靠国家,村民生活极其贫困。“姑娘嫁得出, 凤凰飞不来”,先后有200余人离家出走,到外地安家落户。。。』   因此,作为一个合理的估计,偶认为死亡人口的总数与灾害程度应存在 一种正比例关系。根据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约2倍的成灾程度,估计每年的平 均死亡人数应增至约120万人左右(60万*2.05=123万,按成灾面积算)。 持续三年,就有了369万上下。查同一时期死亡统计人口为310万(置信度另 论),这个数字与预期值369万相比,幸存60万人左右。当然,偶们不能肯 定这个『幸存』就是大跃进的功劳,同样,反过来偶们也没有理由认为,要 是没有大跃进情况会更加美好。对于天灾,需要站到农村和农民的角度去设 身处地。   不过在表里『成灾面积』的『其他』原因一栏是不是暗指在『大跃进』 期间,有少数地区的领导人搞瞎指挥?这个需要证据和进一步的研究。这个 比例约10%。 2001/5/16 (送交者: 秋实 于 May 20, 2001 01:42:29:[新观察/xgc2000.com], 收入本档案时有修改)

回页首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chinafamine.net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