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页 ] [ 回论坛 ] [ 作者专页 ]

爆竹声声(此贴一转,敢叫那乾坤扭转!)

送交者: 雨天打赤膊2003/12/24 3:23:39 [矛盾江湖]


爆竹声声(民俗专题)   文 / 似水刘年

——儿时的新年之一  









- 爆竹声声(民俗专题)
- 享受母爱
- 进退婚姻
- 遗失的毕业证
- 生命的杂草(外一篇)
- 爱与拥有
- 偶然与必然

作者文集









  (一)
  据说,“年”是一种怪物,它会在固定的时间里出现骚扰人类,但它害怕声响。于是,人类制造了爆竹,在“年”出现的时候燃放用来驱赶,爆竹的声音越大,它就跑得越远。
  所以,说起爆竹,总会想起新年。传统的意念里,爆竹是新年的象征,“爆竹声声辞旧岁,瑞雪片片迎新年”是家乡最常见的春节对联。而一进入腊月,新年便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落了脚,“腊八祭灶,新年来到”……每天念叨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景象是:腊月二十过后,集市街道两旁便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其中有用红纸包装裹着的长长的鞭炮以及一个个独立的爆竹……对于男孩子来说,最具诱惑力的,便是那些爆竹。
  “女儿戴花,男孩放炮”,乡里的农谚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借口,于是缠着大人为自己买上一鞭100头的小炮儿,一个个地拆散开来,装进新衣的口袋,再拿一支燃着的香火,一路放着……在断断续续的爆竹声中,新年姗姗来到。

  (二)
  爆竹的种类很多,主要以大小来分。记忆中家乡的爆竹里,最小的称为“米娃炮”,意思是像米粒那样大小的爆竹,因其小,所以称做“炮娃”。“米娃炮”有一根火柴棒那么长,比火柴棒稍微粗些,响声也很小,是专门为小孩子制造的。因为它的爆炸力不强,即使不小心发生了事故也无大碍。
  “米娃炮”让我想起马坎,马坎是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听说解放前他是当地有名的土匪头子。夏天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他的光头上有好多的疤,大人说那都是刀砍枪打的,小孩子们都怕他。
  而每年的初一,则是小孩子们最喜欢他的一天,因为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绝活儿——在鼻孔里放炮,当然是“米娃炮”。
  小孩子把一枚“米娃炮”给他,他就插在鼻孔里,伸长了脖子让人点燃,只听“啪”的一声,“米娃炮”便在他的鼻孔里响开,随即是小孩子快乐的哄笑声,而他,揉了揉被火药熏得发乌的鼻子,毫不在乎地说:“再来一个……”
  比“米娃炮”再大些的是鞭炮,鞭炮以数量又分为50头、100头、500头、1000头、2000头的,其中100头的比较多,因为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用它,如请神、烧香、祭祖、送神等,而1000头、2000头的只有在初一起五更的时候才放,有钱的家儿燃放的鞭炮也就大些长些。
  长长的鞭炮里都带有“坠子”,这样在燃放的时候便有了节奏,“噼里啪啦、砰,噼里啪啦、砰……”在我们听来,那单调的爆竹声却是世界上最美的乐章。每年的五更里,小孩子们便结成了队,挨家等着去拣哑炮,一手捂住耳朵,一手用木棍拨散落的哑炮,等到确定那爆竹真的不会爆炸,便小心翼翼拣起装进口袋。
  如果再大些,就可以当作“开门炮”和“关门炮”了。“关门炮”在除夕晚上关门的时候燃放,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开门炮”用在初一起五更的时候,预示着新年的开始。这两种爆竹越大越好,每种是三枚,讲究全部爆响,如果出现哑炮,便是不祥的兆头。
  20年前,农村的房子一般都是土坯房,装的是木制的窗柃,有的人形容“开门炮”的响声时便会说:“乖乖,我放的那三个开门炮,把我家的窗柃都震得啪啪的响!”接着便会有人附和说:“可真的,那么大的家伙震得我家屋檐子上的土都掉了下来……”
  除了必须用火点燃才能燃放的爆竹以外,其他的还有如“擦炮”和“摔炮”。“擦炮”以摩擦的形式燃放,“摔炮”则是拿着爆竹用力向坚硬的物体上摔。但在我们看来,这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爆竹。

  (三)
  自己制造爆竹,就是所谓的“裹炮”,是年龄再长些的事情。“裹炮”令人兴奋,虽然里面带有一定的风险。
  每年放寒假以后,将积攒了一年的废纸小心翼翼地裁开,找一支废弃的毛笔,拔掉笔头,用笔杆做炮芯儿,再找一张桌子或者长凳,就可以开始“裹炮”了。
  “裹炮”也有很多讲究。裁开的纸要匀齐,把纸裹在毛笔杆上,要用一块平整的木板压住,然后用力在桌面上推,当然桌面也需要平整,这样压出来的炮筒子才会结实。越是结实的爆竹燃放的时候响得越是干脆。
  裹好了炮筒子,便是装捻子囤火药。火药分两种,一种是黑药,黑药的成分是火硝、硫磺和木炭,黑药只有用火点燃的时候才会爆炸,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如果将黑药中的木炭换作明粉便成了明药,也称炸药。炸药有极强的爆炸力,无须用火点燃,只要受到强烈的撞击便会爆炸。所以如果用明药(大人一般都不让我们用),就得先装捻子,然后再囤火药,最后用泥巴封口,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不论是黑药还是明药,调配的时候都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其中的火硝和硫磺须得先碾碎,再用筛箩细细地过好几遍,掺在一起调匀和了才能发挥最佳的爆炸效果。
  小时候家里很穷,如果大人能拿出五毛或者一块钱让我们去买火药材料和捻子,三天不让吃饭我们都肯干!是啊,那年头,几毛钱买的盐就够一家人半年之用,所以看着自己做出的一大堆炮筒子,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人“赞助”。
  终究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终于答应了,条件是我和弟弟的压岁钱必须上缴。其实就算不买火药,我们的压岁钱也是要上缴的,母亲说那是她给别人家的孩子压岁钱人家才给我和弟弟的,等于是用她的钱换来的,所以还是要上缴,然后就说这些钱以备开学时为我们买笔和作业本之用。
  而不管怎么说,自己的劳动产品终于出炉了,现在想起来,那种兴奋的感觉比上班后拿到第一笔工资还要强烈!给“炮筒子”囤上火药,装上捻子,然后拿着四处炫耀!
  但是,“裹炮”有时候是很冒险的。有一次,母亲正和邻居在家里闲聊,我拿了一支刚做好的爆竹,弟弟举着火棍,说:“哥,试试吧,试试吧”,不知道怎么搞的,弟弟竟把火棍触到了我拿着的爆竹上,紧张里我赶紧将爆竹扔开,慌乱中却扔在了母亲刚刚挂上的门帘子上,结果可想而知,新门帘儿被炸开了碗大的一个口子。邻居走后,作为“奖赏”,母亲给了我和弟弟一人一个“耳光”。
  那时候,每到新年,总能听到邻村里的谁谁谁的手被爆竹炸烂的传闻,所幸我们总是很小心,算起来那次炸破门帘是最重的一次。
  其实“裹炮”的真正目的是“赛炮”。“赛炮”也是经年不变的一个项目,吃过新年的五更饭,村子里的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街中心,说说笑笑地看大伙“赛炮”了。
  没有秩序,无人主持,可那样的比赛却井然有序。各自拿出最大的爆竹,一个连着一个地放在中心,在周围人群的啧啧赞叹声中,一枚又一枚硕大的爆竹“轰隆隆”地炸开,火药爆炸后的浓烟打着旋儿升到空中,又引起人们一阵阵的赞叹……

  (四)
  农家的孩子总能从各种平常的事物中找到特殊的乐趣,在小孩子的心灵里,没有肮脏的东西,就连那在农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猪、牛、羊粪,也似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其中,大华和小华以及那堆被爆竹炸开的散发着热气的猪粪,被我们那群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们在多少年后还饶有趣味地津津乐道……
  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将爆竹插在不同的地方引爆是刺激而富有创意的。大华和小华则选择了猪粪。那天上午,大华拿着刚刚做好的爆竹在街上炫耀,寻找可以插放爆竹的奇异的载体,这时,小华看到一头猪刚刚走过,身后留下一堆冒着热气的粪便,便指着那堆猪粪喊道:“哥,哥,这儿,这儿……”大华便在我们的簇拥之下走了过去,将爆竹插在了猪粪上,然后点燃捻子,大家迅速地跑开,远远地看着,只见捻子冒着黑烟“吱吱”地燃烧,而快到尽头的时候突然停住了。等了一会儿,依然不见动静,小华便忍不住跑过去看。他站在爆竹跟前,探头看了一下,喊道:“哥,哥,灭啦,灭啦”,话音刚落,只听得“砰”地一声,那堆猪粪便随着爆竹的轰炸向四处炸开,在小华的脸上,一块一块的黑色猪粪还在冒着热气……而四周,是早已笑得透不过气来的小伙伴们……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燃放的地点——空中,这就是“抛炮”。所谓“抛炮”,就是左手拿着烟火,右手拿着爆竹,先用火将爆竹点燃,看着捻子“哧哧”地燃烧,快到尽头的时候,使劲儿朝空中抛去,如果拿捏得准,那爆竹恰好在最高处爆炸,看着四周如雪花飘落的炮屑,大家会为你鼓掌喝彩。
  当然,“抛炮”时,往往会出现提前或迟后的情况。胆小儿的往往刚点燃就抛出去,等到爆竹落地了捻子还未燃尽,再等一会儿方能听到一声闷响,这是失败的抛法儿;而有的为了追求最佳效果,则会推迟抛出去的时间,如果遇到捻子急的爆竹,就有可能抛不出去而在手里爆炸,那后果可就惨了。所以,没有十分把握,小朋友们是不敢随便“抛炮”的。

  (五)
  岁月渐渐过去,现在的都市里大都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也只有在回忆里才能想起儿时过新年的种种趣事儿,那时的生活虽然贫穷但却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让人终生难忘。
  如今,儿时的小伙伴们已长大成人,个个都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不再重复那些昨日的故事……现在的小孩子们,也早已不屑再玩那些“裹炮”“赛炮”的游戏,只有那久违的声声爆竹,在我的记忆深处响成了一串——
  噼里啪啦、砰,噼里啪啦、砰……

  2003.12.23




加跟贴:
名字: 密码: 按这里注册

主题:

内容: